彭曉涵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2.6-1827.3.26),來自德國,為古典主義晚期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共經歷了四個時期。波恩時期,1770年-1792年。維也納時期,1792年-1802年,在這個階段他創造了第一和第二交響曲以及前二十首鋼琴奏鳴曲。成熟期,其主要作品為《第三英雄交響曲》,還創作了第三到第八交響曲,第三到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六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都體現了其獨特的音樂個性。創作晚期,為1815-1827年,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到達了其創作的巔峰,出現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十分偉大的第九號交響曲《莊嚴彌撒曲》就是這時所創。
貝多芬有著很悲痛的晚年生活。他做了很多次手術,但病情仍不見好轉。再加上當時他的經濟情況不明朗,周圍熟識的人也大多都死亡或離散,耳朵也不太聽得見,很難與人交流。但貝多芬并沒有向生活的苦難低頭,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依舊堅持創作,在最后的時期完成了偉大的《第九號交響曲》。
1827年3月26日,這天狂風暴雨,屋子外雷聲轟鳴,一道閃電突然劃破長空,使貝多芬的屋內出現了奇異的光亮。而在這個時候,貝多芬突然睜開了他的眼睛,抬起了他的右手,當他的手再次放下的時候,便已停止了心跳。1827年3月26日,在這個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的時刻,貝多芬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留給了世人很多寶貴的財富,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尊重的偉大的人物。
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它是一首歡快的奏鳴曲,整個樂曲都體現著明快的感覺。這首曲子作于他的中期前半期最為成熟的作品,全曲的構思體裁新奇而又絢麗多彩,充滿了活潑、明亮、光輝的青春氣息,旋律十分流暢,表現出一種歡快而富有生機的情緒。與之前的兩首op.31 no.1和op.31 no.2相比,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貝多芬的作品大多都是莊嚴的,悲傷的,很少會有這種明朗的情緒在里面。這就是一首充滿著光明與希望的奏鳴曲,可以看出當時的貝多芬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這首奏鳴曲也是一首充滿著陽光活力的奏鳴曲,是充斥著幽默與快樂的,這體現了貝多芬在創造這首奏鳴曲時的內心世界,他是渴望歡樂與光明的。
這是一首奏鳴曲式的作品,是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與尾聲組成的。
呈式部主題為樂曲開始的前兩個小節。第3-6小節與之前的兩小節有一個反差,出現漸慢符號,和弦隨之從不穩定解決到穩定,顯示出了一種從緊張到舒緩的情緒;第7小節開始又回到了主調降E大調上,之后的第8-9小節為一個連續的三連音的上行,是跳音與連音的結合。而后到第17小節開始降E大調的主持續音;從第18小節開始,是呈示部的主題變奏,左手跟之前相同,右手出現了十六分音符裝飾音,豐富了樂曲的旋律,而在裝飾音的演奏方面,我們要注意方法,不能把拍子彈錯,但也一定要彈夠時值。從25小節開始進入跳音和連奏的結合,我們要多加注意演奏方法。在演奏跳跳音時,我們要注意運用指尖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這樣才能將跳音演奏清晰。33小節開始,調性發生變化,由大調轉變為小調,也就是說在音樂色彩上發生了變化,開始了一種抒情的感覺。緊接著46小節為副部主題的開始,副部主題的音樂色彩是熱情且緊湊的,右手為富有歌唱性的連貫的句子,左手是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左手注意控制音量,配合好右手的演奏,而右手要注意句子的連貫與呼吸,左右手要很好地配合,演奏時要保持樂句的清晰,要體現出音樂層次;從53小節開始,我們要注意右手的部分這里一定要彈連貫,連音部分一定要掌握好節奏,演奏時要如流水一般連續不斷;然后是64到89小節為呈式部的結束部,83-89小節為結束部的補充部分,隨后引出了展開部;要注意在68小節的顫音部分,演奏時要清晰明了且不能一筆帶過,要與左手的和弦整齊對應。86小節我們要注意的是將漸強部分充分表現出來,使得能更順其自然的引出展開部。
展開部從89小節開始,展開部的材料基本引用之前的材料,以舊材料為主,用的是呈式部的主副部材料,但與呈示部不一樣的是,展開部表現的是一種更加焦急的情緒;然后到96小節的第二拍回到原速,這里一定要把控好節奏;100小節開始的左手的演奏一定要彈均勻;109小節開始左右手的演奏發生變化,右手變成了有規則的音程進行,一定要有規律的演奏,左手的彈奏要注意節奏的變化與旋律的連貫,右手的彈奏一定要清晰且很好地配合左手的演奏,其次是注意左右手的節奏,雙手一定要對應準確;122-131小節我們要注意裝飾音與顫音的演奏方法,一定要明亮且清晰,顫音要注意彈清楚,裝飾音要注意控制好手指的觸鍵且控制好節奏,不能喧賓奪主;131-134小節需要注意連奏的演奏,一定要連貫地彈奏,不能斷斷續續,135小節開始漸慢漸弱,強弱的變化為該曲的再現部做了準備。
137小節為該曲目的再現部,再現部運用的是舊的材料,與呈式部基本是一樣的,音樂色彩也基本相同,不一樣的是在154小節發生了一點點變化,左手部分改為了十六分音符的樂句來彈奏,這些細微的變化使得樂曲更加充實。在194小節顫音的演奏應該注意要彈均勻,且要演奏出活潑的感覺;218小節開始移調也引出了最后的尾聲。
1、主副主題力度的強烈對比
該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兩個主題的音樂色彩完全不同,正是貝多芬通過力度的對比,使這兩個主題之間做了比較,突顯出兩種不同的性格。
首先說主部主題,在前八個小節就有著由弱到突強再到弱的強烈的力度上的變化。主部主題的力度變化較大,所表現的是一種想要呼喚卻無人回應的一種無奈的感覺。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表現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它在主部主題的屬方向降B大調上,表現出一種很細膩的如流水般的感覺。力度上也與主部主題不同,只是用了p,突顯出一種寧靜且優美的音樂形象,與主部主題復雜多變的感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力度與旋律
力度與旋律是相輔相成的,在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時,我們要掌握好旋律的變化,多注意旋律的銜接和旋律線條的走向,然后要控制好力度,將力度與旋律很好的結合。無論有沒有力度的標識,我們都應該注意每一段旋律中力度的使用,調整好演奏的力度,從而使得音響效果更加豐富,音樂色彩更加突出。我們要根據旋律線條的變化來調整手部的力度,若旋律的線條是上升的,演奏時力度也應增強。若旋律線條是向下的,演奏的力度則減弱。在本作品的第一樂章中,有些部分貝多芬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力度標識,但是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演奏經驗與學習體會,根據它的旋律線條的變化而調整演奏的力度。
3、力度的控制
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我們要注意好力度的控制。貝多芬的奏鳴曲常常表現出的是英雄性的,是一種磅礴的感覺。但我們不能因為樂曲的氣勢磅礴宏偉就不控制演奏的力度,如果不控制好力度就會使整首奏鳴曲聽起來沒有層感,會有一種混亂的感覺。因此,我們不能過度的使用手部的力量,該控制時就要控制,要有所保留,這樣才能更好的演繹出貝多芬的作品。
1、踏板與重音
貝多芬的作品當中,我們要注意踏板的使用,要注意在重音中如何使用踏板。在重音上使用踏板來使音色更加豐滿,使得樂曲更加具有層次性。加強重音的音響效果,使得音樂更具有激烈的感覺。
貝多芬奏鳴曲Op.31 No.3的第一樂章中,在第四十五小節中左手的跳音,作者在下方標注了重音記號。我們需在這里運用踏板,以此來增強重音的效果,豐富樂感。
2、踏板與裝飾音
在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運用了很多的顫音,裝飾音與重音相反,我們在裝飾音上不建議踩踏板,這樣會使得樂句聽起來不清晰,會有一種渾濁的感覺。應該在裝飾音之后的音上踩踏板,這樣既不會感到混亂,還能夠使樂曲的情感更加飽滿。
在本奏鳴曲的78—81小節中,貝多芬使用了很多顫音,這是我們應該注重踏板的使用,運用踏板可以使顫音聽起來連貫,像講故事一般流暢。如果沒有了踏板的使用,會使此樂句聽起來干巴巴的不具有歌唱性。可以看出踏板對顫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這首奏鳴曲中,觸鍵速度是有兩種的,一種為快速一種為慢速。我們在演奏時應結合旋律要表達的感情色彩,來選擇觸鍵的快慢。
在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中,很多樂段要想演奏出音色明亮,節奏輕快,聲音集中,感情熱烈的效果,就需要使用快速觸鍵的方式。快速觸鍵是由指手指指尖觸碰到琴鍵,再到彈到鍵底的速度所決定的,要求我們使用非常短的觸鍵時間,例如樂段中感情較為激烈的單音、音程以及和弦,抑或是需要快速跑動的跳音等。
有很多需要跑動性的樂句,需要我們彈奏時要用快速觸鍵的方法,這樣會使旋律聽起來更加連貫,更具有整體性,給人一種舒適愉悅的感覺。
我們知道,在鋼琴的演奏中,手指的靈活性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我們是演奏什么速度的,什么力度的,手指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樣才能將作品更準確地表現出來。在本首奏鳴曲中,我們尤其要注意左手的靈活性。在第四十六小節中,右手是如歌的進行,而左手的伴奏需要我們控制好手指的運用,這就要我們很好的去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多做基本練習,主要是注意如何運用手部的力量,撐起整個手部的支架,這樣才能使手指在演奏時更加靈活,才能使音色聽起來更加優美動聽。還有在第五十三小節,我們要注意右手的連音部分,要把節奏控制好的前提就是要控制好手指的靈活性,只有手指觸鍵靈活才能將連音彈得更加清晰明了,避免聽起來一片混亂。
由此,我們可見,手指的靈活性對于音色以及節奏的把控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貝多芬在音樂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鋼琴演奏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手法,他的旋律既有海頓的動機式展開手法,又有著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并且具有著簡潔、豪放、淳樸、熱情的特點,其節奏上面交換頻繁,切分與休止構成了動力和不平衡感;在調式方面,不是完全中規中矩的,其中具有著不協和的和聲調性,使樂曲聽起來更有多樣性,擴大了不穩定的范圍;力度上有大幅度的起伏,使音樂聽起來更具感染力與突破性;在演奏配器上也大多運用管類的樂器。表現力強,樂隊編制龐大,其重要表現手法為復調形式,完美地融入了樂思。因此,我們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重視強弱的關系與踏板的運用,要有表現力的去演奏,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鋼琴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