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伶俐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太原 030032)
媒介融合本身是指多種媒介彼此之間的功能呈現為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介同新媒介融合在一起。從狹義角度來講,媒介融合主要是指不同類型的媒介彼此之間融合,隨之會相應地形成“質變”,構成一種全新的媒介形態,如網絡廣播、電子雜志等。從廣義角度來講,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全部媒介及其相關要素彼此之間的有機融合等,除了表現在媒介形態融合方面,還包括媒介的組織結構、功能、所有權以及傳播路徑等相關要素之間的融合。換言之,媒介融合主要是將電臺、報刊等傳統媒介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媒介進行融合后所構成的一種資源共享及高效處理信息的傳播媒介。媒介融合本身的特征主要表現如:(1)交融性。即新媒體或者傳統媒體,又或者新舊媒介之間彼此整合,具有交融性特征;(2)互動性。即媒介融合下媒介同受眾之間的互動溝通特性更加顯著;(3)技術性。即媒介融合是基于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下方可實現的新型媒介形態,如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等都是支撐媒介融合業態得以實現及發展的重要保障。
(1)新聞信息量不斷增加。媒介融合下每個社會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媒體”,成為新聞信息的創造者,這就使得現階段的新聞信息碎片化現象嚴重,在量上呈現為爆炸式增長的變化態勢。(2)新聞信息傳播及共享率更高。以往報刊、電視等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較大,新聞傳播效率低下,但是在進入媒介融合時代之后,各種新聞信息都可以搭上網絡這一高速列車,所以整體的新聞信息傳播效率更高。(3)新聞信息真偽辨別難度加大。媒介融合下信息的產生源頭眾多,且媒介平臺及發布者認證操作相對寬泛,這就致使各種新聞信息本身的真偽性無法得到有效辨識,從而直接影響到新聞內容的準確度與客觀性。(4)新聞信息傳播路徑更多。除了傳統的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外,新聞信息在媒介融合時代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信”等來進行傳播,新聞信息的傳遞途徑更多。
在傳統的媒介傳播中,新聞受眾多數是通過報紙、電視等特定載體來獲取新聞,新聞受眾群體范圍受到限制?,F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層面的媒介界限逐漸淡化,新聞受眾可以擁有更多獲取及接觸媒介信息的方式方法,如車載媒體設備、商場交互媒體設備、移動智能終端以及虛擬投屏等。這些媒介借助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制,較以往傳統媒介具有易接觸、傳播效率高、傳播范圍廣等優勢,在這種優勢下,具備移動終端設備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受眾,新聞受眾的群體廣泛性正在不斷增強[1]。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廣泛性是媒介融合下新聞受眾的一個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如下:(1)當下新聞受眾的數量持續增加,其中采取網絡平臺獲取媒體信息的受眾越來越多。根據2021年2月智研咨詢發布的數據可知,2020年中國的上網用戶數目多達9.89億人,并且其中有接近7億上網用戶會使用智能終端設備開展網絡搜索,大大拓展了新聞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范圍。(2)農村地區的新聞受眾數量持續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率高達55.9%,與城市地區的網絡普及率79.8%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使得城鄉地區的群眾在新聞信息獲取公平性方面展現出更加突出的特性。
在以往以報刊、電視等為主體的傳統媒介下,新聞受眾表現為無防護性與分散性等特點,在對新聞信息進行獲取期間也主要表現為被動獲取的狀態,此時的新聞信息展現為單向傳播特征。但在進入到新舊媒介融合的新形勢之后,這一特點被徹底顛覆,新聞受眾的自主性特征明顯增強。一方面,新時代,受眾可以借助多種融媒體平臺在海量不同類別的信息當中主動選擇自己所需要獲取的新聞信息,展現其自主性。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新聞受眾在獲取及閱讀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能非??焖俚匕l表自身的看法、反饋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廣播、電視等媒介下,新聞受眾也可以主動參與到媒體信息生產、傳播及獲取環節當中。這時新聞受眾將不再單純地對新聞信息進行觀看或聆聽,而是成為新聞信息產生的參與者,扮演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者或傳播者的身份,此時的新聞信息表現為雙向傳播特征。從這一角度來講,媒介融合下新聞受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新聞發布的內容,以及需要選擇何種對象來進行新聞信息的分享及傳播等,這也是其自主性特征的具體表現[2]。
媒介融合時代,信息壁壘被進一步打破,受到不同信息的影響,新聞受眾的“三觀”及價值取向等都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逐步展現出多元化特征。多元化新聞受眾主要表現在思維層面,分別是主觀思維與被動思維。針對主觀思維,由于新聞受眾擁有著多元化的性格、差異化的教育,多樣化的職業等,所以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這些特征會使得他們在看待同一新聞內容的過程中主動生成多元化的觀點。針對被動思維,由于不同定位的新聞媒體會傾向于報道不同內容的新聞,這使得新聞內容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特征,再加上多種媒介的推動作用,這種多元化會更加強烈地反作用于新聞受眾,助推其產生多元化的價值觀。
首先,在新聞信息選材方面,新聞媒體要立足受眾廣泛性特性,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新聞素材本身的真偽性進行認真辯證及分析,并優先選擇那些正規渠道來獲取新聞素材,切不可為了博取新聞受眾的眼球等而選擇一些虛假的新聞素材,更不可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存在造謠或胡亂宣傳等問題,否則會對新聞的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其次,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必須要遵從真實性原則。在對獲取的大量新聞素材認真篩選,尤其是將其中的虛假或不全面新聞素材及時剔除后,新聞媒體需從滿足新聞受眾的閱讀需求出發,嚴格依據新聞信息制作的基本要求對新聞信息進行合理制作,以確保這一環節新聞信息的準確性。最后,在新聞信息發布后,媒體要借助多方力量建立懲戒機制,進而那些虛假新聞進行及時處理,以避免引起深層次的社會混亂[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受眾是新聞報道的接收者,也是參與者、監督者,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視角參與了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因此,在平時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媒體應緊密結合其自主性,突出及強化新聞受眾獲取信息的主體性地位,并采取恰當的新聞閱讀平臺及方式方法來提高新聞受眾獲取媒體信息的便捷性與有效性。如《人民日報》在選擇新聞信息發布平臺時,就會設置專門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抖音官方賬號等來發布信息,以此提升新聞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效果。此外,針對不同的反饋信息,媒體要注意結合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動態化調整新聞制作的內容,及時改進新聞傳播方案,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受眾。
新聞受眾的多元化特征是新聞受眾本身多元的價值觀及利益需求導致,所以新聞媒體必須及時關注社會上文化思想等的動態化走向,對各種新聞信息進行監控,以避免那些負面信息大范圍傳播后所引起的社會混亂。尤其是要強化社會輿論引導,積極借助社會輿論引導來幫助受眾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取向,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維持社會穩定,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獲取需求,發揮新聞媒體在引領社會輿論走向方面的積極作用。
新聞受眾在媒介融合趨勢下呈現為廣泛性、主體性和多元化幾大特性,此時繼續采取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方法無法有效確保新聞制作及傳播的效果。為了有效應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受眾新變化及特征,可以從嚴把新聞的質量關出發,注重滿足受眾閱讀需求以及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切實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制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