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
【摘 要】節奏訓練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加強節奏訓練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初中音樂教師通過研究高效的節奏訓練方法,提高學生參與音樂節奏訓練的主動性,提高學生音樂辨別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本文將提出節奏訓練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并對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現狀進行細致分析,最后提出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推動初中音樂課程的發展,提高初中生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節奏訓練;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音樂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緩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放松身心,促使其更好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之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追求也越來越高,音樂是人們的精神食糧,能夠滿足人們對精神的渴求,所以音樂同其他學科一樣有著較高的教學意義。教師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要找到傳統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原本的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出能夠提高學生節奏感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的音樂核心素養。
一、節奏訓練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節奏訓練是初中音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節奏訓練的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在音樂語言中,節奏是重要的構成元素,對于音樂內容的表達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生了解和學習音樂的探索階段,加強對學生節奏訓練,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節奏訓練,能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激發濃厚學習興趣,提高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圍繞新課改提倡的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另外,通過各項節奏訓練活動的開展,也能加強課堂的互動交流,樹立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拉近師生距離,促使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做學生音樂學習道路上的指明燈。
二、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現狀分析
(一)學生學習興趣薄弱
處于懵懂的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知識面以及理解力存在局限性,對于枯燥的樂理知識無法深度了解,甚至會產生厭倦心理。過于機械且專業的節奏訓練,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倦感,導致學生對節奏訓練學習興趣薄弱,學生對音樂活動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而且,音樂是實踐的藝術,理論知識過重的傳授,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缺乏體驗的學習下,多數學生實際上并不能理解音樂的內涵,這將影響學生的音樂發展和造詣,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初中音樂教學事業停滯不前。
(二)教師單一注重結果
近年來,我國音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雖然有所提高,但專業素養水平、教育教學理念依舊參差不齊,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音樂節奏學習趨于程式化,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應試教育思想嚴重。在課堂的節奏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孤立地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為了完成節奏譜的拍奏而拍奏。節奏的特點、節奏的風格、節奏的情緒一概不說。將節奏訓練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訓練,并以專業的眼光和評價標準去判斷學生的音樂成績。大多數教師為了提高教學進度,缺少循序漸進的節奏教學環節,經常是在歌曲教學中抽取一些時間進行節奏練習,無法真正鍛煉學生的節奏能力。
(三)訓練過程過于單調
很多教師雖然在課堂中進行節奏訓練教學,然而流于形式,完成表面工作,通常組織學生進行枯燥、乏味的節拍模式訓練,過于單調。另外,音樂課堂節奏訓練和生活相脫節,教師沒有考慮將音樂課程教學生活化,生活和音樂分割而來,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內涵。單調的教學模式,導致音樂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所以,教師要及時發現音樂教學中的問題,并積極探索出有效的音樂教學策略,找到高效的、趣味性的音樂節奏教學方法。
三、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的應用
(一)捕捉生活聲音,充實節奏訓練資源
探索音樂和尋找音響是當下初中音樂教學改革注重的教學方式。生活和大自然帶給了學生音樂教學的寶貴資源,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現象都被譽為探索音響的音樂教學活動。例如大自然的雷雨聲、風聲、動物奔跑的生活,或者利用樂器打擊演奏生活中鍋碗瓢盆的聲音、做飯的聲音等。探索音響活動,鼓勵學生將音樂和生活相聯系,節奏其實存在于生活的各個小細節中。感悟節奏強弱快慢的變化是初中音樂節奏訓練課程中的重要內容,要讓學生意識到從生活中發現節奏,從節奏中感悟生活,拉近音樂和生活的距離,讓原本枯燥的樂理知識變成生活化、充滿趣味性的內容,喚醒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節奏感。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綠色的變奏》時,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森林的情境,讓學生發揮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小組為單位,探索生活中的音源,來營造森林的意境,將學生快速的拉入單元的主題。再結合歌曲《森林里的珞巴人》的節奏,用生活中的音源樂器拍一拍,讓學生自己創作節奏型,表現出珞巴人快樂的情緒,并根據歌曲重復的發展手法,將特點運用到節奏中。這樣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節奏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并給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故鄉歌謠》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對家的思念。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家庭、國家的責任感與熱愛之情。事實上,音樂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教師在黑板上寫字粉筆沙沙作響的聲音、窗外鳥兒的清脆叫聲,父母廚房做飯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將音樂和生活結合,用音樂美化人生,用人生享受音樂,帶來學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以音樂為主體,情感為主線,通過交流與欣賞《念故鄉》《思鄉曲》,提高對祖國、家庭的認識,激發熱愛之情,從而體驗思念之感。在活動中,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加深合作精神和創造精神,審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開展韻律教學,促進節奏整體感知
音樂和節奏無處不在。韻律教學,能夠讓學生節奏感變得更好,從而加強學生對音樂藝術魅力的理解和認知。韻律活動是模仿活動,隨著音樂身體進行節奏的擺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開展韻律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以身體作樂器,以跺腳、拍腿、拍手等身體律動進行節奏訓練。這種方式不需要特定的樂器,身邊的人物、物體都可以稱為教具,比如課本、黑板擦、杯子等都能夠稱為道具,提高了教學的便捷性,也因此受到了很多音樂教師的追捧和歡迎,采用韻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節拍、節奏的特點、樂句的發展、曲式的結構等,提高學生對音樂情感和風格的感知。固定的韻律還能夠促使緊張、疲憊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完成后續的教學活動。即興的律動,能夠鍛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想象能力。韻律活動主要經歷模仿、探索、創造、表演幾大過程,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通過韻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情感,開發智力。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海濱音詩》時,本單元兩首關于大海的作品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大海啊,故鄉》用優美的旋律、舒展的節奏表現了對母親和家鄉的思念。歌曲《踏浪》則用跳進的旋律,動感的節奏表現了追逐浪花時的歡樂心情。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兩首歌曲的不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律動體驗是個不錯的方式。通過律動,可以喚醒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對節奏訓練的主動性。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合適的律動,或舒展、或跳躍,用自身的肢體語言感知音樂,表現音樂,獲取直接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愿意聽、會聆聽、能聽懂。
(三)拓展多元文化,促進音樂節奏訓練
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加快,當下的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求知越來越迫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顯現出了不同的音樂風格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節奏訓練與多元音樂文化相結合,在分析節奏特點的同時了解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在進行節奏練習的同時牢記該地區的音樂特點,這是一種高效的音樂學習方式和節奏教學手段,讓音樂教學賦予活力,充滿樂趣。加強音樂文化和節奏相結合的訓練,既能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增加學生探索節奏、練習節奏的動力,又能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亞非拉掠影》時,將探戈獨特的切分節奏與探戈舞蹈的起源相結合,在介紹印尼船歌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時與印尼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劃船動作相結合,在體會非洲節奏重音變化的同時了解非洲音樂的特點與社會功能性。再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天的旋律》中在介紹圓舞曲時,將強調第一拍重音的三拍子風格與華爾茲的律動相結合等,提高美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節奏是音樂的根基,學生本身對節奏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身為音樂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注重節奏教學,加強情感教育,促使學生內心的節奏律動和生活貼切。為了提高初中生音樂節奏訓練質量,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自由的練習環境和氛圍,采用寓教于樂和激勵的方式開展節奏訓練教學,構建高效的音樂課堂,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節奏素養。
【參考文獻】
[1]余海燕.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分析[J].新教育,2021(13):62-63.
[2]車健斐.淺析節奏訓練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0(31):151-152.
[3]司曉蘭.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策略初探[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C].2020:2.
[4]陳國政.初中音樂節奏訓練教學的實踐研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