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娜爾·托肯 努爾巴哈特·巴特克西克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8
摘要:羊雙腔吸蟲病是一種常發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蟲病,具有季節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特點,羊群感染后不僅飼料消化率下降,還會出現發育遲緩甚至死亡。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羊雙腔吸蟲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學進行分析,為提高養殖戶的鑒別診斷能力,又對其發病癥狀、病理解剖和診斷方法進行總結,最后提出了治療和預防措施,供同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雙腔吸蟲;羊;治療;預防
雙腔吸蟲是養羊業一類常見的寄生蟲病,病原主要包括矛形雙腔吸蟲和中華雙腔吸蟲感染,其中矛形雙腔吸蟲的發病率約為80%。羊雙腔吸蟲主要與羊舍衛生清潔不當和管理粗放有關,綿羊易感性高于山羊及其他反芻動物。病原寄生于羊只肝臟、膽囊和膽管內,病羊貧血、消瘦容易繼發其他感染。新疆塔城草場資源豐富,當地養羊業正處于從傳統散養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養殖戶需要了解危害性較大的雙腔吸蟲病,才能做出正確的預防和治療管理,進而促進塔城養羊業健康發展。
1 病原特征
雙腔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為陸地螺或陸地蝸牛,第二中間宿主為螞蟻。雙腔吸蟲成蟲寄生于病羊膽囊或膽管內,產卵后隨膽汁流入到腸道內,然后隨糞便排至自然環境中。第一中間宿主吞噬蟲卵后可在其肝臟中發育,從子胞蚴成長為尾蚴,第二中間宿主吞噬后,從尾蚴成長為囊蚴,羊群放牧或采食時吞食如含囊蚴的螞蟻,這些囊蚴會在病羊體內脫囊,經過80d左右成為成蟲。
2 流行病學
羊雙腔吸蟲主要發生于降水量多的季節,尤其是許多牧民飼養方式以放牧或半放牧為主,塔城盛夏季節容易在局部地區出現對流天氣進而形成強降水,而我國其他區域夏季降水量多,這種氣候給雙腔吸蟲的中間宿主(陸地螺)和補充宿主(螞蟻)的繁殖創造了條件,促使羊雙腔吸蟲病的發生和區域性流行,因此羊雙腔吸蟲具有明顯的季節流行性。同時,養殖戶的飼喂不當、飼養密度過大、圈舍衛生過差等均可加速羊雙腔吸蟲病的傳播,放牧羊的膘情差,羊群整體偏瘦,尤其是外來品質羊只的易感性更高,而放牧羊的發病率高于舍飼,1歲以上羊的發病率更高。
3 臨床癥狀
病羊精神不振,容易疲勞,食欲下降,被毛凌亂無光澤,容易發生局部性脫毛,病羊可視黏膜出現黃染。放牧時往往置于群后,行動緩慢,行走時喘息聲大,休息時容易呆立,喜臥。由于雙腔吸蟲主要寄生于病羊肝臟和膽囊中,病羊容易繼發肝源性感光過敏癥,即放牧時若陽光強烈,病羊整個頭部會出現腫脹,尤其是眼部和耳部。午間和夜間休息時病羊無法正常反芻,反芻次數有時多有時少,不愿采食。病羊排出黃褐色或棕黃色的粥樣糞便,腹瀉會隨著病情發展而加重,后期病羊很少站立或運動,長時間臥地,飼養員驅趕時羊只能緩慢移動幾步,隨后就臥地不起,發病后期病羊的全身有水腫癥狀,手按壓下頜或胸下皮膚有面團觸感,隨著病情加重,病羊腫脹皮膚會出現潰爛、結痂,容易繼發其他細菌感染,治療不當或不及時會引起死亡[1]。
4 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集中在肝臟、膽囊和膽管等寄生部位,肝臟顏色為淡黃色,部分硬化后呈灰白色,明顯腫脹,肝臟結構致密,肝臟表面高低不平,并有許多條灰白色瘢痕,切開后可見其血管結構異常。病羊膽管明顯擴增,尤其是肝左葉上分布的膽管其擴張更為明顯,膽管內有許多灰白色樹狀突起,切開這些突起后可見蟲體和污濁膽汁流出。
5 診斷方法
5.1 檢查蟲體
采集病死羊肝臟組織,切碎后放入生理鹽水內,反復洗滌,可見生理鹽水上漂浮一些蟲體,然后挑出蟲體置于薄荷腦溶液內,雙腔吸蟲蟲體會從卷縮狀態逐漸完全展開,然后將展開的蟲體置于70%酒精固定1~3h后置于載玻片上,通過黏液卡紅染色液染色后再用二甲苯脫色,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蟲體大小和結構。
5.2 檢查蟲卵
采集病羊糞便置于燒杯內,采集量一般為8g左右,加入適量純水,用玻璃棒充分攪拌,室溫放置20~30min后,燒杯內的懸濁液會分層,倒掉上清液,再加入適量純水混勻,再次靜置20min,反復多次后直至上層液體透明,可用吸管吸取少量底部的沉淀物滴加到載玻片上,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蟲卵。
6 治療手段
1)口服驅蟲藥:使用劑量為內服60mg/kg·bw吡喹酮片或180mg/kg·bw噻苯達唑片,每天1次,連續用藥3~5d。
2)若病羊因寄生蟲感染出現體虛,為降低病羊繼發感染其他細菌疾病,降低肝炎和心功能不全,需靜脈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然后肌內注射樟腦磺酸鈉注射液,劑量為每10kg體重使用1mL,每天1次,連續注射3~5d。
3)若病羊因寄生蟲感染出現腹瀉,為防止病羊脫水嚴重,在使用驅蟲藥物同時為病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將20g葡萄糖、3.5g氯化鈉、2.5g小蘇打和1.5g氯化鉀溶解到1L溫水中,給病羊灌服,連續口服補液鹽3d。
4)全群防治:若羊群中有雙腔吸蟲病羊,需要對全群進行驅蟲管理。每只羊口服30mg/kg·bw阿苯達唑片,服用至第5d,若仍有新感染病羊發現,可按每10千克體重皮下注射1%阿維菌素注射液0.2mL,每周注射1次,可連續皮下注射3次,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2]。
7 預防措施
7.1 定期驅蟲
①羊場可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別進行驅蟲,羊只口服15mg/kg?bw阿苯達唑片或40~50mg/kg·bw吡喹酮,合理使用驅蟲藥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蟲繁殖;②羊場糞便需要統一堆積發酵處理,糞便在堆積發酵的同時會釋放熱量,糞堆溫度增高可殺死蟲卵;③若羊群飼養環境地勢低洼且雙腔吸蟲流行嚴重,若降雨過后形成積水,可按積水面積每平方施灑20g氯化鉀滅螺,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雙腔吸蟲發病率。
7.2 科學飼喂
①加強飼喂管理,羊群按生理階段飼喂對應的全價飼料,適時補充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元素,通過均衡營養提高羊群整體免疫力;②加強飲水清潔,羊群飲水可來源于自來水或井水,飲水前檢查水體清潔度,避免飲用池塘、稻田、坑洼和沼澤處的水源[3]。
7.3 強化飼養管理
①科學放牧,羊群放牧區域應選擇地勢干燥、開闊,坡度較緩的草場,可靠近水源,但是水源應為流動水源而非低洼積水,同時杜絕去濕澇草地放牧;②加強圈舍環境衛生管理,尤其是夏季需要及時清理羊舍糞污,加強通風,羊舍內有陽光和對流空氣流過讓地面一直保持干燥,以防細菌和寄生蟲滋生;③發現感染,立即隔離治療,并對羊舍及其污染區域進行消毒,可用0.5%過氧乙酸溶液噴灑消毒,尤其是羊舍墻體死角一定要多次噴灑,徹底殺滅病原體。
8 結語
綜上所述,羊雙腔吸蟲病主要和粗放型管理有關,由于新疆塔城部分養羊戶受傳統養殖觀念影響,缺乏定期驅蟲和精細化管理理念,容易造成羊群感染。在今后的飼養管理中,養殖戶應樹立科學管理意識,加強飼喂和飼養管理,合理選擇放牧地點,降雨過后避免到低洼潮濕區域放牧,定期檢測羊群健康狀況,發現病情及時隔離消毒和治療,切掉病原傳播途徑,保障其他羊只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 閆苗苗.中西醫治療牛羊雙腔吸蟲病[J].中獸醫學雜志,2019(1):57.
[2] 王延秋.羊雙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8(11):98.
[3] 韓玉華,張志遠.羊雙腔吸蟲病的流行病學及診療措施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7):42+44.
作者簡介:加娜爾·托肯(1980.6— ),女,新疆塔城人,獸醫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