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劉杉杉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78
摘要:動物疫病課程旨在培養能夠適應疫病變化,具有鑒別診斷、有效防控疫病的能力,其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要求。伴隨著動物疫病復雜程度的加深,生物安全要求的加強,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策略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動物防疫相關崗位的能力需求。特別是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步伐的驅動下,教學課堂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從課程開發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旨在提升學生動物疫病防治綜合素質。
關鍵詞:動物疫病;高水平專業群;課程改革
《動物疫病》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種重要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疫病防治領域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1]。課程理論知識豐富和專業技能要求高,需要通過反復訓練和消化,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動物疫病種類復雜多樣,且不斷在變化,因此需要任課教師能夠及時跟蹤疫病的變化情況,了解最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才能很好駕馭課程[2]。《動物疫病》入選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畜牧獸醫高水平專業群”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在積極推動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筆者長期從事動物疫病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具有企業和高校雙重工作經驗。課程開發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機制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著重從以上3個方面,就課程改革與實踐進行探索,以供同行參考。
1 課程設計思路
1.1 職業崗位能力調研
為做好《動物疫病》課程的建設工作,本團隊成立調查小組,通過文獻查閱、調研問卷收集、電話訪問、企業(行業)實地走訪等形式全面了解動物疫病流行情況,掌握行業變化、企業發展需求,從而獲得行業、企業對應工作崗位對相關專業人才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等要求的最新變化。最終將這些新的變化需求以及最新的檢測標準、規范、技術整合到課程建設中,實現崗位與課程良好銜接,為培養新型技能復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動物醫學專業中對于動物疫病檢測以及防疫工作崗位的需求,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職業崗位需求調研結果見表1。
1.2 課程標準制定
在對職業崗位需求進行全面掌握的基礎上,課程成立了由校內教師、疫病防控專家、企業技術專家組成的課題組,通過定期召開主題會議,共同探討制定課程標準,并依次經過動物醫學教研室、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
1.3 教學內容設計與實施
《動物疫病》課程內容由動物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兩大部分組成,通過項目任務化的教學模式進行理論和實訓技能的教學。本課程共設計11個項目涵蓋40個典型工作任務,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雙重培養,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具體項目和工作任務見表2。
2 教學方法與策略
2.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利用超星學習平臺,教師上傳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料,并通過學習通APP提前發布學習任務、分組討論主題和測試題等內容,學生對上課內容提前預習并完成測試題,教師可隨時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線下,教師根據學習通“熱詞”顯示,對同學們集中討論的問題做出指導,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對于出現的問題集中進行糾正,實現課堂翻轉,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同時,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對教師指導后的教學內容進行線上鞏固拓展學習,從而實現“線上+線下”雙軌道學習。
2.2 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在教學過程中本著成果導向培養的目標,綜合采用行動導向、角色扮演、思維導圖、案例教學、問題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3]。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參與度與“主人翁”的責任感。以動物傳染病為例,教師通過APP發放學習任務,每組學生選取一種疫病就其病原生物學、臨床癥狀、流行情況、防控措施等方面分工進行資料收集,選派代表小組匯報,其他成員補充發言,而其他小組對其進行提問并評價,最終教師進行糾錯和總結。小組間形成良性競爭關系,提升學習興趣。
2.3 夯實實踐技能
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需要加強實踐技能的提高[4]。本課程對接實際崗位工作需求,設置了多項實訓項目。綜合實訓訓練在校內養殖場和實訓室進行實踐演練,重點培養學生對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消毒技術、免疫計劃制定、免疫接種技術、病料采集與處理、細菌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測、驅蟲技術和糞便檢查等技術技能的培養。注重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訓練,同時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4 提升綜合素養
目前已知的動物疫病中有60%~70%為人畜共患疾病,要求從事相關工作崗位的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5]。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專業技能方面,重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安全意識,謹慎完成操作,具備生物垃圾正確處理的能力,同時,更要養成注重自我保護、愛惜動物,從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此外,本課程與動物防疫檢疫、雞新城疫抗體水平測定等市、省和國家級技能大賽項目密切相關,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加不同類別的技能競賽,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3 考核評價機制
3.1 評價體系構建
本課程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期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分為日??己恕嵱柨己撕屠碚摽己?方面。日??己瞬捎镁€上線下考核方式,重點考核出勤和課堂測試情況,占比20%。實訓分小組進行,考核成績占比40%,主要從學生團隊協作、報告書寫、實訓操作等方面進行考量,引入“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模式,著重考核個人素養、動手操作能力、學習主動性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理論考核采用學習通線上或是線下答題的方式,考核的內容涉及到動物疫病的基礎理論知識、重要疫病的臨床鑒別診斷以及流行和預防等方面。考核最終由5種題型構成,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均是在已有的試題庫中抽取,采用課程組集中閱卷的方式,進行成績匯總。具體考核評價方法見表3。
3.2 教學效果評價
本課程從學生、教師、教學督導進行校內評分,并引進企業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掌握度進行多重評價??傮w上看,隨著課程的改進,教學效果得到了提升。具體效果評價分值見下表4。
4 總結
本課程本著“崗位為目標、技能為軸線、工作任務驅動”的原則,根據動物疾病相關工作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工作過程需要,在對區域內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的開發與教學,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技業獸醫師考試大綱,開發《動物疫病》課程。本課程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重點,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使得學生能夠勝任多種動物(含寵物)疫病,服務生產一線,從事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課程設計圍繞“雙高”建設需要,將教學內容項目化,注重知識和技能的雙重培養。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在線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了課堂學習的局限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程建設方面還需要在豐富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資源上下功夫,目前課題組正在籌備錄制相關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的開發,將有助于課程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優化。此外,引入企業技術能手授課,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方法也是本團隊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陳曉月,劉金玲,劉寶山,等.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家畜傳染病學精品課程體系-以沈陽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家畜傳染病教學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596(8):140-141.
[2] 李澤宇,楊靖.高職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動物傳染病課程為例[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6(1):17-19.
[3] 黃愛芳,邱深本,姜文聯,等."動物疫病防控"課程改革與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2):233.
[4] 席麗,秦新喜,李志強,等.動物傳染病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J].畜牧與飼料科學,2020,41(2):131-134.
[5] Gong Binlei,Zhang Shurui,Liu Xiaoguang,et al. The Zoonotic diseas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mpact channels: Evidence from China[J]. Global Food Security, 2021, 28:100463.
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計劃重點研究項目(黔科合基礎[2019]1456號);銅仁市科技計劃面上項目(銅市科研[2019]12-6)。
作者簡介:孫偉(1987— ),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動物醫學專業教學與科研,sunwei_223@163.com 。
*通訊作者:劉杉杉(1986— ),女,山東煙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學專業教學與科研,E-mail: huojianbaifenba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