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蕓

A公司是一家老牌的醫藥研發型企業。作為一家創立近20年的行業老兵,A公司的骨干潛力人員總是被業內新興企業看好或高薪挖角。
隨著骨干人員的陸續跳槽離職,公司內部對“薪酬低”的抱怨日益公開化。今年春節剛過,員工流失人數明顯高于往年,留守員工也大多在抱怨“錢給少了”:
“市場上同樣的崗位,都比我們公司的工資高。”“我們的薪資比市場薪資低,你看有個同事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薪資馬上翻了一倍。”
“我們公司福利還不錯,工作穩定,加班也不多,就是工資太低了?!?/p>
管理層則認為,薪資有市場競爭的壓力,我們可以進行調整,但員工的看法不客觀、不合理:
“我們一直在對應市場薪資水平,現在醫藥行業的新興企業如雨后春筍,新公司當然愿意花大價錢搶人,但我們是有成本壓力的,怎么拼得過這些創業公司嘛!”
“員工了解的信息不全面。我們有員工跳槽去了一家創業公司,表面上看薪資是翻了一倍,職位也升了一級,但是工作壓力可比我們公司大多了,996都不止的節奏,比我們公司的辛苦程度和壓力程度都高得太多了?!?/p>
“我們的崗位職責也和其他公司的不一樣嘛。創業公司有結果要求的,做到了目標業績,才會有那么多獎金。我們的員工,做的工作大多都是事務性的,沒有什么結果壓力?!?/p>
聽上去,雙方的話都有道理。那么,到底是“誰委屈了”?在“錢給少了”這座冰山下,到底隱藏著什么故事?
“錢給少了”是員工單方面的認知和感受,是問題冰山的表面(見圖1)。
在“薪酬低”的表象問題之下,員工普遍對A公司的發展前景信心減少,對自身在公司平臺上的個體價值成長信心缺失。這才是不穩定情緒蔓延的根本原因。而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是公司管理和流程機制造成的信息溝通少、薪酬差異小、職級動態弱等真實現狀。
●不同層級信息溝通少
在與員工的訪談中得知,A公司各級員工基本不了解公司的戰略目標,不清楚有關的管理政策,不知道薪資獎金發放的明細和依據,甚至不知道自己處于哪個職級。
很多員工坦言,由于政策變化對公司利潤造成擠壓,再結合今年公司實施預算管控措施,大家明顯感受到公司對資金使用的控制,并據此產生不同的“演繹”和想象。而公司管理方并未就此做出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解釋,致使很多中層管理者和基層員工對公司的前景產生了懷疑。
●不同體系薪酬差異小
一方面,A公司同時有創新藥研發、仿制藥研發兩種業務。這兩種業務產品,評估要素不同,研發流程不同,對研發人員的特點要求也完全不同。而A公司沿用過去統一的職級評估要求,對全體研發人員進行級別評估。兩個產品體系的研發人員在不同程度上都覺得,工資升一級太難了,很多人甚至感到升級無望,感受不到個人的能力價值成長。
另一方面,A公司研發崗位與職能崗位等其他崗位相比,在績效管理評價方面的政策完全相同,體現不出差異。

在年終獎發放時,研發體系與后勤保障體系的實際獎金甚至完全一致,完全沒有體現出不同崗位體系的價值差異,致使員工內心的不公平感非常明顯。
●既有機制動態弱
有很多員工反饋,公司在數年前制訂過的薪資政策、職級評估政策,如五年前的員工評級制度、三年前的集體加薪,都是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進行的一次性調整。近年來外部市場的薪資水平一直在變化,但公司的薪酬政策卻一直未變。
以上這些,都是“錢給少了”表象下的深層原因,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挖開了“錢給少了”的冰山之后,我們發現,員工對公司、對自身成長的信心減少或缺失才是不穩定情緒蔓延的根本原因。而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是公司管理和流程機制造成的“信息溝通少、薪酬差異小、職級動態弱”。鑒于此,項目組向A公司管理層提出了“圍繞信心做方案”的思路和共享信息、差異激勵、動態維護的三步走方案(見圖2)。
●共享公司發展信息和項目進展信息,提振員工對公司發展的信心
公司管理方立即召開中基層管理者的溝通會議,開誠布公地反饋了項目組的診斷報告內容,與員工共享公司當下面臨的困難,介紹公司發展戰略和業務對策,解答訪談中反饋的相關管理問題等,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司的決心。
同時,向中基層管理者宣講項目方案的推進邏輯,邀請管理者參與戰略性崗位評估和人才盤點評估過程,理解評估要素,提振員工對公司發展的信心、對公司管理改進的信心。
●以差異激勵的原則提升員工的價值感和公平感
建立基于3P+M付薪模型的差異激勵,讓員工有信心在公司平臺上實現價值成長。即以市場為中心,結合崗位、能力、績效三要素,設計差異化的付薪策略和定薪規則:
(1)通過戰略性崗位評估,篩選出對公司更具戰略價值的崗位,為差異化付薪奠定基礎。
針對A公司的全部崗位,項目組以工作坊的形式,一邊對各級管理者進行理論培訓,一邊根據公司發展戰略和業務策略,帶領管理者從戰略影響、績效波動、人才供需三個維度進行評估,為后續外部市場調研和差異化付薪奠定基礎(見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