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字源識字法可以生動形象地呈現漢字的發展歷程和演變過程,具有比較強的趣味性、直觀性和規律性,因此備受關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字源識字法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優勢,闡述了字源識字法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希望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讓識字變得更加有趣,進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字源識字法;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61-02
引? 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識字是語言的基礎,保證識字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1]。實踐證明,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融入字源識字法,從漢字的字源入手,結合漢字的含義和結構講解漢字,有助于降低學生識字的難度,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那么,教師通過怎樣的途徑開展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應首先認識到字源識字法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優勢,然后科學運用字源識字法解決學生識字難題,進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一、字源識字法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字源識字法,顧名思義就是結合漢字的本源,借助漢字的來源和形成規律來識字、認字。這一方法可以開拓漢字教學的新思路,具有增強識字的趣味性、提高識字的直觀性和規律性的優勢。
(一)增強識字的趣味性
在低年級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偏小,思想比較活躍,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字源識字法則從漢字的外形、漢字的含義、漢字的形態、漢字的文化等方面,為學生打造趣味性的課堂,能夠降低學生在識字階段出現的枯燥感,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漢字。以《四個太陽》一課中的“甜”字為例,在帶領學生識記這一漢字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分析:舌頭具有味覺,能品嘗出甜味,所以左邊是舌字旁,右邊的“甘”就是甜的意思。在學生理解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組詞、造句,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含義的理解。
(二)提高識字的直觀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多采用直觀的視角記憶漢字,這是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對直觀的漢字記憶會更加深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字源識字法將漢字變成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漢字分析中,充分理解漢字的內涵。以《敕勒歌》為例,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創設坐火車的情境,帶領學生“坐上”旅游列車,走進敕勒川。在看到“川”字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景色分析:“川是象形字,像河流的形狀。兩邊是岸,中間是水流,本義是河流。河流沖積形成平原,所以川也指平原。‘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與傳統講解的方式相比,字源識字法是引導學生融入直觀的情境中,更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識字的直觀性。
(三)提升識字的規律性
學習漢字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教師如果遵循一定的規律分析探討,巧妙融入字源識字法,就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學習的突破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將漢字劃分成不同的類別,讓學生在探索不同類別的漢字的過程中,加深對漢字的認識。例如,《四個太陽》中的“陽”和《敕勒歌》中的“陰”都屬于會意字,且遵循一定的規律組成。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對比分析,尋找兩字間的規律,將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漢字的難度,促進漢字教學提質增效。
二、字源識字法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觀察分析象形字,形意結合
象形字也叫作表意文字,主要以圖形為基礎,借助簡單的線條和筆畫,勾勒出所代表事物的外形,是華夏民族智慧的象征。在象形字演變的過程中,漢字結構出現了一定的改變,但我們仍可以從其演變的過程中尋找漢字的規律與特點,并運用這一方法幫助低年級學生更快地掌握字義與字形,從而使學生在形意結合的基礎上,提高識字的效率。
例如,在講解《四個太陽》時,教師在帶領學生識記“清涼、香甜、溫暖”等表示感覺的詞語時,可以借助字源識字法帶領學生了解“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的形意關系,通過形意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出示“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的演變過程示意圖,然后帶領學生仔細觀察,最后分析得出:“兩點水”旁,像水凍結而成的冰塊,兩點水旁的字大多與冰或者寒冷有關;“三點水旁”是“水”字作為部首的寫法,“三點水”旁的字多與水有關系;“四點底”是火的變體,在甲骨文中,它就像是物體燃燒形成火焰的樣子。在完成基礎講解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學過的字歸納分析,從而在形意結合中,加深對“清涼、香甜、溫暖”等詞語的理解。
(二)動畫演示會意字,加深記憶
會意字主要是指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獨體字組成的具有全新意義的字。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由于學生的閱歷較淺,對部分字詞的理解不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動畫演示會意字,呈現豐富多彩的內容,并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和分析,掌握漢字的構成規律,加深對漢字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敕勒歌》時,關于“敕勒川,陰山下”一句中的“陰”字,教師就可以借助動畫演示的方式,結合字源識字法引導學生思考。首先,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一輪彎月從山崗升起的動畫,且對比太陽普照大地的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月光與陽光不同。其中,左耳旁代表山嶺,右邊是一個象形文字“月”。這樣,“陰”字就初現雛形。然后,教師結合“陰”字的含義組織學生組詞,學生會說出“陰天”“光陰”等詞匯。最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組詞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構成,進而提升學生識字效率。
(三)圖文展示形聲字,游戲鞏固
形聲字可以分為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前者主要表示意符,后者則主要表示聲符。形旁和聲旁的多重組合,可以得出各種各樣的漢字。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結合字源識字法分析形聲字,巧妙融入游戲指導,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便捷地區分不同類型的漢字,并牢記漢字的構成和意義。
例如,《敕勒歌》中的“蒼”字屬于形聲字的范疇。“蒼”屬于形聲字,本義指草的顏色,屬于青色或深藍色。在學生基本懂得了形聲字的構成后,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找朋友”帶領學生將生字和熟字混合在一起,讓學生邊記錄邊書寫漢字,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游戲中的表現調整引導策略,并適當融入其他游戲指導學生,從而達到靈活引導、常教常新的教學效果。
(四)融入字源文化,助力傳承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部分漢字相對抽象,有些學生無法結合自己的認識充分理解字詞的含義。因此,在后續指導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字源文化,帶領學生深研字詞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字源文化滲透中,理解字詞的含義,在進一步思考中實現對文化的傳承。
例如,在講解《敕勒歌》時,針對“穹”字,教師可以展開如下分析。首先,教師可以講解“穹”的含義。“穹”字屬于上形下聲的形聲字,穴表意,穴寶蓋的字一般和洞穴有關。古人把像洞穴中間隆起,四邊下垂的樣子稱為“穹”。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頂部隆起來、鼓鼓的房子,具體呈現“穹廬”的外觀,并詢問學生這樣的房子叫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再結合敕勒族人的風俗習慣引導學生認識漢字。在字源識字法中巧妙融入文化內容,能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結? 語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融入字源識字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掌握漢字學習的方法。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融入字源識字教學法的有效策略,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打造高效識字課堂,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操志勇.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引入“字源識字法”的意義[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09):88-89.
作者簡介:林瑞英(1988.10-),女,廣東揭陽人, 小學語文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