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細嫻 張麗梅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農民紛紛進城打工謀生,出現了部分留守兒童,增加了就學、班級管理的難度。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公司+政府+學校”三方協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進行探索,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三方協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探索;實踐
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等相結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彼此互相促進。這不僅是加強和招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據此,通過不斷探索農村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1、始終把學校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要拉近與留守兒童的情感距離,這是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成效的前提。學校采取多種方式規范被忽視兒童的日常行為,實現自制與他律相結合,是留守兒童教育的核心。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行動、學習和生活,是留守兒童教育的核心。農村中小學要加強對被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被忽視兒童克服遠離父母的消極心理影響,樹立開朗積極的生活態度。學校還建立留守學生檔案,讓留守學生清楚了解留守情況,開通親情電話,給留守學生和家長留下班主任、學科老師的電話。 加強學校之間的聯系。例如,通過關愛主題,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讓他們適當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彌補對他們健康人格發展的負面影響。
2. 加強學校與家長保護之間的密切聯系
學校充分利用假期機會,為“留守兒童”召開家長會,讓“留守兒童”在校內外發揮協同效應。同時,建立家庭學校熱線聯系網絡,舉辦“兒童培訓班”接待家長。其次,學校要有專人負責記錄和管理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和現狀。建立個人情況、成長和失去親人的家庭檔案。充分發揮班主任和學科教師作用,實行班主任和學科教師“代教制”。讓教師像父母一樣照顧和愛護他們。給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一邊賺錢一邊不要忽視孩子的存在,經常回家,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同時,撫養和照顧他們的祖父母或囑咐其他親屬必須照顧他們。不要虐待、放縱留守兒童,而要給予科學的管理和引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和高尚的品格,這比賺錢更寶貴。少先隊幫助留守兒童在學業和道德雙方面,可以充分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4.大膽創新課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留守兒童特殊條件下的課程教育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增強“留守兒童”的自尊和獨立意識,幫助他們理解。比如:2021年秋,我們籌建了心理健康課題組,專門研究了符合我們西部地區學校特別多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開創了《西部地區心理健康教育課》校本教材,教材、教案、PPT結合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包含了:自我篇、學習篇、人際篇、品德篇。這些心理健康課都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贊可。逐步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共同緩解兒童明顯和隱藏的心理壓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幫助他們在關鍵的發展時期健康和諧地成長。對于個別情況特殊的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并跟蹤服務一直到學生心理恢復正常化。還通過大膽實施“父母成長計劃”,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家長群,按時在群里共同學習親子教育問題,家長成長了,才能引導學生更健康成長,為學生提供和諧的生活環境,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5、加強社會教育,發揮企業作用。
首先,社會可以為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流和見面提供更多便利。例如,農村地方政府可以組織集體探親,城市可以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免費的親子活動日。二是社會加強輿論監督,要求更多關愛留守兒童。組建農村留守兒童組織,讓他們能夠大范圍、有組織地傳播愛心。例如可以將愛心傳遞給當地的一些企業和企業,呼吁他們能夠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包括缺乏親情、缺乏教育、缺乏監護人。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監護主要是學校監護和家庭監護。就未成年人而言,親情、教育、監護都離不開家庭,學校承擔著教育和監護的一部分,學校和家庭又離不開社會。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才能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隱患,不斷加強社會高度重視,要求有關部門采取具體行動。以“心懷蒼生,澤天下”為愿景,為鄉村留守兒童心理項目提供心理咨詢援建,師資培圳、線上督導和長期的技術指導。對改變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推廣的意義。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和諧社會的價值,堅持社會公平的原則,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
結束語
總之,農村兒童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和公司企業的資金支持,需要社會團體專業人員的介入,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旨在探索創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合作模式,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支持試點,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價值,可以帶來更加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改變。
參考文獻
[1]蘇國才. 三方合力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5, 000(001):P.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