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萍


【摘 要】現代教育提出了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新時期班主任應該是三種角色的集合:教師角色、班級管理者角色、心理輔導員角色。本文從班主任角色定位、現今學生心理壓力歸因、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策略,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班主任教師應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同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的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意義,同時也是對班主任的嚴峻挑戰。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自覺、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學生成長中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班主任能否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采用一定教育策略,促進各類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教育工作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角色的內涵及定位
班主任這一教育角色,是伴隨著班級授課制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教育提出了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班主任則責無旁貸地擔負著教書、育人雙重角色。現代教育要求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必須以完整的人為工作對象,充分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個性化德育工作的藝術,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職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促進未來社會的健康發展。
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應該是三種角色的集合:教師角色、班級管理者角色、心理輔導員角色。班主任與教師的個性品質有較多相似,與心理輔導員的個性品質相對有差異。在現實生活中,班主任應恰到好處地扮演每種角色,做到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
實際中,班主任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與心理輔導員角色的沖突問題。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個學生違犯校規的情況,常常出于維護班級名譽,給以較嚴厲的批評,但這樣可能忽視心理問題的疏導。其實,角色沖突的矛盾隱含著角色互補的統一。認真分析角色沖突的原因,主要是德育與心理教育的著眼點和方法論問題。德育旨在塑造完美的品德,心育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是一個道德內化的過程,心育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心育的核心是發展問題。繼教師角色和管理者角色之后又提出一個心理輔導員角色,就是要為解決學生的發展問題找到一個科學的解決途徑。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性問題。
現今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主要原因
以某沿海城市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共發放《心理健康問卷》360份,回收36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306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85%。采用spss13.0完善版進行數據的錄入和處理分析,被試具體情況如表2-1所示:
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測量結果見表3-10。由表可見:學生心理健康總分為40.6±15.289,低于65分預警線,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情況處于正常區間,而單項得分中除學習焦慮因子外,其它項得分均低于8分預警線,處于在正常范圍以內。單項因子得分由高到低為:學習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對人焦慮、沖動傾向和孤獨傾向。其研究結果中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對人焦慮、沖動傾向、孤獨傾向,平均得分均在8分以下。其中,學習焦慮得分已超出預警分值。可見,學習焦慮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
三、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策略
(一)學會“共情”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
“情”能拉近師生的距離、能感化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身心雖然還處于發展時期,可他們已有了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從師受益、能以平等的人格與人進行交流。他們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師不能無視于學生的個性,隨意扼殺他們的個性。然而教師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學生納入自己的教育模式中,忽視他們自身性格、個性發展的要求。
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就得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以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學生,加強與學生“共情”能力,方能引導他們樹立自己的內心信念。同時,班主任也應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學會選擇,讓他們在實踐中自我鍛煉、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例如:那些逆反的學生之所以有逆反行為,就是因為他們對人對事所持的批判態度。我們應對此持有寬容的態度,正確認識他們身上所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允許他們犯錯誤,并引導他們認識事物的復雜性、矛盾性,切不可以長者的訓斥、說教來教育他們。只有放下“架子”以朋友之身對其動之以情,方可曉之以理,幫助他們逐漸步入健康的成長軌道。
(二)捕捉最佳教育時機是心理教育的敲門磚
班主任在學校的工作中,直接組織、管理、教育著學生,因此在班級的工作中就要用“心育”的眼光對待學生,積極走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建立“理解、交流、平等、關愛”的師生關系。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我們在進行教育工作的時候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教育時機,放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我班上有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從小就喜歡異想天開,性格十分好動,像個 “假小子”。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以前的老師這樣評價她:活潑有余,不愛學習,沒有責任感。這孩子喜歡一些新鮮的東西,如賽車、變形金剛,還特別喜歡體育運動。我想,要是把這些精力用在學習上就好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和幫助,成效不大。班級實行“好人好事登記本”后,我發現她經常往我身邊轉,看得出她想爭取得到表揚,上榮譽欄。如何發揮她的特長,讓她如愿以償呢?一個設想在我腦中一現,我對她說:“學校要開運動會了,我班的運動員要如何選擇,合理安排,你能給老師出個注意嗎?”“當然能。”于是,她主動承擔了運動會的組織工作,挑選運動員,安排接力隊,組織啦啦隊和后勤人員等等。結果由她一手操辦的我班代表隊,一舉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當她看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時,高興極了。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對她進行鼓勵和幫助,希望她在學習上也能有所進步。果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不斷地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從我校畢業。
(三)提升教師人格魅力是學生心理狀態的保護傘
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教師要用自身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 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班主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輔導的角色,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班主任作為心理輔導員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品質、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自我意識品質等。
(四)良好集體氛圍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育人場
1.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中重視“心育”
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班主任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在活動中設計什么樣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培養學生哪些心理品質,班主任要心中有數。
2.班級環境布置中滲透“心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環境時,可貼上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和條幅,如:愛衛生、講文明、愛學習的名人佳句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報,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如:在教室一角開辟一個欄目——“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和困惑都可以用幾句簡短的話寫下來,把信投入“知心姐姐信箱”里,然后老師進行耐心的回信,還可以從班級中聘請幾位小伙伴,出出主意,孩子們的不良情緒有了正常的疏導渠道,避免產生心理問題。
3.班會心理課上引入“心育”
班會課作為班主任疏導教育學生的一種形式,被班主任賦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輔導的功能,這種班會也被稱為班會心理課。
班級是學生經常活動的場所,同學之間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共同的課堂、班主任、科任教師,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著這樣、那樣的共識,所以,同學之間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所產生的良好氛圍,有利于疏導學生心理困惑及矯正學生的不良心態。主題班會前應有所準備,摸清學生的心理發展脈絡,加以適當的引導,以確保班會的正確導向。在召開班會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表述時語言和情感上的細微變化,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尋找學生群體趨向,及時補充自己的計劃,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
教師在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首先要認同學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識引導,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學生自己自然地改變原有的不正確觀念或想法。但同時必須注意,要避免揭露學生隱私,防止出現新的心理問題,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暢談自己看法的積極性,通過同學間的互補,使學生放下心理負擔。
(五)適當心理常識輔導是學校育人的快車道
將心理常識引進課堂,讓學生獲取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識,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積極的意義。它雖然不是學校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班主任天天和學生相處,最容易發現心理問題,并進行心理知識的輔導,是最行之有效的補充形式。
每個學生自身都是富有潛能的個體,他們猶如一塊烏黑的煤炭,蘊涵著巨大的能量,他們需要的是火花,教師和家長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點燃,一經火花點燃,他們將釋放巨大的能量,燃燒成熊熊大火。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就能夠使之發生巨大的效應。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要及時給以鼓勵、強化,我們不要吝嗇表揚,怕他們翹尾巴,學生只有在表揚和鼓勵中才能樹立自信和自尊。這其中尤其要鼓勵那些取得同樣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學生,給予他們良好的評價。
總之,今天的學校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機構,它需要承擔更多社會其他機構承擔的職能,今天的學校被期望成為兒童、青年的保健和文娛中心。學校也要提供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營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服務。在諸多的內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顯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的班主任老師要首當其沖,切實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當然,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項持之以恒才能見效的工作。只要班主任教師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堅強的意志力,運用一定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應用到實踐中,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葉一舵主編 《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年;
[2]李鎮西著 《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成都:四川少兒出版社,2000年;
[3]吳宗憲主編 《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矯治與防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4]李健民著 《班主任工作心理學》,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年;
[5]徐定華主編 《心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6]葉奕乾 祝蓓里主編 《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7]申繼亮 李虹 等編《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8]朱智賢主編 《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
[9]徐應隆著 《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與教育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