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
摘 要: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實踐性強,紙上談兵的創業課難以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業興趣。為了真正實現“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成為學習的指路人”,基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項目教學法、引進游戲教學軟件、并嘗試應用PAD課堂。網絡學習平臺助力項目化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習自由度;豐富教學資源助力“PAD課堂”,拓展學生學習時空,提升自主學習有效性;游戲模擬軟件助力實踐教學模塊,增加學生學習趣味性,提升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信息化;PAD課堂、學生學習權
一 背景與現狀
創新創業教育正在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各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受眾廣泛、學情復雜,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相對較弱。與其他成熟的公共基礎課相比,《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年數短,適合學情的教材缺乏、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都處于探索階段,高職傳統課堂教學方法落后,還存在:
①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課堂的主動權在老師手里;
②課前課后學習脫節、講授之后當堂討論,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③課程與真實創業環境脫節,紙上談兵的創業課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評價方式單一,難以衡量學生的過程學習更難以起到激勵作用。以上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因而亟待創新。
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取決于學生得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出現促進了各個領域信息管理的創新,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也被賦予了信息管理改革與創新的重要任務。為了真正實現“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成為學習的指路人”,基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項目教學法、引進游戲教學軟件、并嘗試應用PAD課堂。(PAD課堂是張教授提出的一種新的課堂改革模式,他認為傳統課堂老師講授后“當堂討論”違反了學習過程基本的心理學規律,討論過程常常有名無實。而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學過程在時間上分為三個過程:1、教師知識講授(Presentation)。2、學生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吸收過程,也可以為下次課的討論做準備。3、組織課堂討論(Discussion)。經過三個環節,課堂一分為二(每部分課時比例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又稱對分課堂。
這種“信息化+PAD”課堂模式,提升學習專注度、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升學習體驗。
二、特色做法
(1)網絡學習平臺助力項目化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習自由度
在創業基礎課改革后,采用項目學習法,由各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特長來選擇創業項目,隨著課程學習內容的深入,各小組根據項目的特點,完成該項目的信息搜集、市場分析、模式設計、路演評價等。如此,課程教學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有助于學生把握創業規律以及創業過程中各環節基本要求,發揮創新創業能力,同時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小組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項目不同、學習內容不同,就給教師的備課、師生交流帶來了挑戰。學習通平臺的“小組任務PBL”功能可以很好地為項目教學提供便利。在學習通平臺,實現小組任務的接收、組建小組交流群、小組交流過程展示、小組成果上傳展示等功能,使實現學習個性化,又保證進度同步化。
(2)豐富教學資源助力“PAD課堂”,拓展學生學習時空,提升自主學習有效性
創業基礎課受眾面廣,學情復雜,對分課堂模式的“隔堂討論”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以及信息的掌握程度,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知識吸收、團隊分工、資料搜集,保證了討論時資料的豐富性,交流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討論的質量,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網絡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是“PAD”課堂實現的必要保證,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前的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在學習平臺(也可以通過其他社交軟件)上的微課、慕課、小視頻、作業庫等獲取學習資源,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學習。教師通過網絡調研學習情況,根據調研結果,調整教學方案(學案)。2、課中的學習和討論階段:投屏功能實現學生作業的展示和分享,“搶答”功能增加課堂問答的競爭性與趣味性等等。3、課間吸收和準備階段: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為學生內化吸收提供了保障,同時互聯網、大數據成為學生搜集信息、準備資料的必要工具。
(3)游戲模擬軟件助力實踐教學模塊,增加學生學習趣味性,提升學習主動性
創業課實踐性強,紙上談兵的理論教學很難激發學生興趣,但創業實踐消耗大、風險高,如何讓所有學生體驗創業的樂趣與激情是傳統課堂面臨的一大難題。
因此,引入《創業總動員》學習軟件,重點使用“創業認知”、“項目選擇”、“創業團隊”、“創業模式設計”幾個模塊。讓學生體驗接近真實的市場和路演現場,并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投資人的心態來評價項目,不僅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也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4)多樣信息化手段助力學業考評,注重以德樹人,關注學習全面性
在教學改革中,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情特征,結合多種信息化手段,采用“三全”課程評價體系。包括:①全員評價:教師評、小組互評、組內互評、企業家評等。比如教師通過學習通,輕松實現作業批改,匯總考勤成績、作業成績、小組互評成績、測驗成績等。企業家通過線上(釘釘)實現與學生的交流。②全方位評價,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評價學習態度、學習效果(通過信息化手段,融入思政點,并實現思政進試卷,從正面進行考評,同時通過考查團隊合作、溝通情況、作業誠信等,從側面進行考評)。③全過程評價:考核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考核結果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參與度,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實施情況:一次課設計——以《商業模式設計》模塊為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商業模式設計的構成要素。
技能目標:能借助商業模式畫布針對小組創業項目進行商業模式設計,并有所創新,能夠運用信息化工具和搜集利用信息;
思政目標: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更深刻理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培養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
(二)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特點,我們將教材內容整合為七個模塊。本課選自第五個模塊,該模塊一共2次課,本次設計為第二次課。
1、教學重點
掌握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
2、教學難點
會借助商業模式畫布針對小組創業項目設計商業模式,并有所創新
(三)教學方法與信息化策略
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模擬實踐法
信息化教學策略:依托學習平臺,以“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設計”為工作總任務(任務驅動),以各自小組的創業項目為依托(項目教學),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綜合運用慕課、教學課件、游戲測試軟件、創業總動員軟件、思維導圖 APP 等信息化工具綜合實現商業模式設計教學全過程。
課前:學生根據課前任務,在平臺下載相關資料,結合慕課和課件進行知識的復習(商業模式畫布的9個要素);同時采用對分課堂的作業形式,學生通過發布學習亮點、請求幫助幾個環節查漏補缺、鞏固所學,也為課堂互助學習奠定基礎(對分課堂作業形式借鑒)。
課中:按照課前學習反饋分組,小組成員通過共同完成任務來互助學習(分組學習、互助學習),并通過游戲測驗學習成果和互助效果(測試平臺)。然后創業團隊利用創業總動員學習軟件進行模擬訓練(小組學習、實踐模擬、討論式學習)。
參考課前學習案例,結合搜集的素材, 針對小組的創業項目,設計商業模式。并寫 在電子畫布上。
按照課程發言順序,小組進行模擬路演,其他同學可以查看該小組的畫布,并從投資人的角度進行投資。
路演結束后同學點評,最后老師總結。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是好的”,引導學生思考企業家社會責任的話題,并借助校友視頻啟發學生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游戲調動、師生互動、生生聯動,鍛煉學生創業技能和創業素養。
課后:利用電子畫布完善設計成果(分組學習),并上傳平臺,由企業專家進行點評。
(四)教學評價
信息化手段輔助“三全”課程評價體系。
四 可推廣的經驗
第一,“信息化+PAD“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成本低可復制。
以“把學習權還給學生”為目標,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PAD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老師講授之后當堂討論所帶來的的弊端,充分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前的全天候充分交流。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據檢索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二,實踐方式的創新,趣味性強易推廣。
在游戲教學、項目研討的基礎上,引入“創業總動員”軟件,應用“商業模式設計”、“創業認知”等模塊,模擬真實的路演環境,改變了公共基礎課程缺乏實訓機會,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實現了對創業者、投資人的身份體驗,學習更具趣味性,也更好地提升了溝通能力、批判能力、創新能力。
第三,評價方式的創新,以德樹人全面發展。
根據培養目標和學情特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多元化全過程的課程評價體系。組內互評很大程度緩解了搭便車的情況,激勵參與度,提升合作能力。小組互評促進學生思考,鍛煉批判性思維。適當引入企業家點評,使評價更加全面。考核結果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參與度,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外學習和課堂討論中,提升學習興趣。
五 啟示與反思
第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業課堂教學的開展對于教師的專業知識以及教學能力提出了要求,也是教師提升的良好契機。
第二,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多端實時互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AD教學模式下不適用于純線上教學,對于模擬真實路演場景的游戲化教學軟件的應用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將探索優化線上教學實施方案。
第三,對于學生的評價盡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但團隊成績的分配除了小組內部評分,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對于課程思政的評價,也沒有找到能夠客觀、量化的方法。而目前也沒有一個更好的信息化工具,可以將各個部分的評價整合匯總,期待更好的信息化評價工具的出現。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10
[2] 朱莉, 許盈. 構建大學生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研究[J]. 2021(2010-1):7-9.
[3] [1]劉芳娜, 劉帶. 對分課堂在《創業基礎》課程的應用效果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8, 000(0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