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摘要:網絡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促使電子商務這一全新貿易方式的出現,并經過不斷的完善與調整,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英語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需要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并整合資源增加教學的容量,全方位的培育學生專業能力和素養,為電商行業輸送更多可用之才。
關鍵詞:互聯網+;英語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引言
電子商務貿易量的不斷增多,使行業對于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所對應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升。除要求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外,還能夠具備創新的意識,熟練的操作電子商務系統,完成客戶的維護與開發。面對這種要求,英語專業應調整工作的方式,建立動態化的教育目標,貼合市場的需求來落實人才培養工作,以滿足行業的用人需要。
一、以電商實際需求為核心,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向
跨境貿易活動的開展,需要交易中的充分交流溝通。而貿易的達成,則需要在良好溝通基礎上,能夠有著熟練的操作技巧,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特別是在電商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跨境電商人才需要有著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用戶開發和維護的意識,才能保障各類貿易活動的有序開展。面對這種市場需求,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突破以往集中強化學生語言能力的傳統觀念,有著動態化發展的培養目標。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教育工作的方式,并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市場信息,使學生把握機會,在教師引導下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能力,以及電商平臺操作等技巧,為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以互聯網+為契機,引進多樣化英語專業教學模式
互聯網+教育形式的提出,使諸多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微課、慕課等,在提出初期便獲得廣泛運用。以此為契機,將此類新型教學模式,引入英語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工作中,雖然會帶來一定挑戰與難度,但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培育高質量跨境英語電商人才等具有較高幫助。因此,英語專業教師應把握這一機遇,積極引進多樣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獲得良好教學效果。首先,應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英語專業教師可提前了解教學內容與重難知識點,將重難知識點挖掘匯總,錄制成5~10分鐘的課程視頻,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引導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多次、重復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課前自主預習任務。其次,在課堂教學環節,由于學生已基本掌握本節所學知識點,所以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互聯網平臺查閱大量資料,與組內成員互動、交流,共同探索學習問題的的解決方案。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對英語專業知識的吸收內化,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還形成良好的互聯網思維與意識。此外,相關學校可通過聘請專業的企業人員加入英語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進程中,協同學校教師共同制作實用型的教學視頻,建設特色英語電商慕課。將涉及到的工作流程與技能融入其中,如跨境電商平臺的集體訂單處理方式、電子商務運營、網絡客戶服務的,以此增強學生對實際工作的了解,為今后進入企業實訓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實踐教學為導向,優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人才實踐技能水平,強化人才專業技術能力,為人才踐行理論知識,完成知識內化的重要環節。在互聯網+背景下,可通過以實踐教學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保障,積極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實訓平臺,最大程度地利用校內外資源,滿足英語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需要。首先,依托校企合作模式,開展跨境電商英語課程教育項目,將企業崗位工作模式引入課程教學中,借助網絡平臺與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在情境中解決崗位實際問題,增強自身技能水平。其次,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實訓基地。需要根據崗位實際工作模式,組建實訓基地,完善軟件與硬件設施建設,如搭建多媒體語言教室、開發專業實訓網絡平臺、引入商務貿易軟件、增設視聽室等等。以此來保證實訓基地的搭建,能夠更好地滿足英語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需要。
結語
總而言之,為進一步迎合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需要,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并借助網絡技術調整和優化教育模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使專業人才能力的發展滿足行業的要求,學生就業選擇空間擴大,自身的專業知識也得到發揮,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陶麗君,胡方慧,徐向安.跨境電商人才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TBL理論的實訓體系和終身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中國商論,2021(17):190-192.
[2]董毓玲.“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09):225-226.
[3]趙幫華,冉思絲,景韻,李天云.高職商務英語教師向復合型跨境電商教師轉型的路徑探索——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9, 27(3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