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成開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1331)
四川美術學院在前些年率先開展了“思政+藝術”的專項教學活動,一方面嘗試讓藝術家走進思政課程的課堂中,講解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程中探索融入國家或地方經濟建設的內容,如:精準扶貧、綠色設計、新農村建設等,是全國較早嘗試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之一。作為美術類專業院校,在學科、專業上有自身明顯的特點,在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節奏把控都與其他學科門類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如何結合學科、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好課程思政建設,是關系到能否全面提高美術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問題。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的主線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建設的內容要緊密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為重點;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時,明確要求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從上述內容和要求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于: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為課程主要內容,注重內容的系統性,具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是直接的、顯性的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在內容上更加寬泛,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憲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等,但在教育的方法上是間接的、隱性的,強調的是結合與融入,要與課程教學內容本身結合,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恰當的思政內容,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教學方法上不是生搬硬套思政理論、領導人講話,不讓學生感覺到在進行思想上的說教,而是和課程教學內容巧妙結合,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聯系在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具有相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都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保障,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前者注重系統的知識與理論,后者注重內化與踐行。
由于學科專業自身特點決定,藝術設計相關的專業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像一般的理、工、文、史專業,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有大量的課堂講授內容,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創意與設計實踐,非常注重動手能力。由于這樣的學科專業特點,各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上普遍采用課程集中教學制,即一門課程在連續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而不像理、工、文、史類專業那樣,將一門課程的課時分散在一個學期的各個教學周內。在課程的考核評價上,一般都是以課程中完成的設計作品為主要評價依據,極少采用試卷考試方式。基于這樣的教學特點,在設計專業課程中,能夠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環節主要有課堂集中講授、作業設計、調查研究、分散作業輔導等教學環節。
在課堂集中講授環節,通常情況,對于有特定指向的設計專業課程,教師在課堂集中講授的內容會包含課程所指設計種類型的起源、發展、技術、方法,以及設計的內容、理論、風格流派、設計大師、經典設計作品賞析、案例分析等,在講授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我們國家、民族對該設計種類在理論、方法、實踐等各個方面的貢獻,融入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職業道德與職業理想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內容。
在作業設計環節,在未考慮課程思政建設之前,教師只關心設計的課程作業是否能夠有效考查學生對本門課程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在這個環節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應該將著力點放在選題的方向和作業完成方式上。在選題方面,選擇那些與人類社會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等密切相關的設計主題方向,有利于融入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勇于探索等思政元素的教育;在作業方式上,可選擇小組完成或個人獨立完成,前者有利于團隊協作精神、集體主義等的培養,后者有利于獨立思考、責任擔當等品質的養成。
調查研究是設計類專業課程中學生完成作業不可或缺的環節,一方面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必須對設計服務的人——用戶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分析研究,才能洞察隱藏其后的設計需求,另一方面設計總是要與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相適應,采用相適應的材料、技術、工藝等,也需要做相關的資料搜集和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環節中,根據課程時間的安排,時間充裕可以采用田野調查等實地調研的方式,時間緊張可以采用資料查閱、互聯網搜索等間接的方式,前者可以融入求真務實、體察民情、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后者可以融入知識產權法、學術品德等思政教育元素。
作業輔導環節,這一環節是課程教學中課時分配較多的環節,分為單獨輔導和集中輔導,集中輔導是針對全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的輔導,單獨輔導是教師針對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個體或作業小組進行的輔導,輔導的內容要視其作業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問題,提出教師的指導意見并和學生討論,是實現個性化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一環節中不但要注重學術個性化的培養,也要注重思想品格的個性化培養。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背景、思想動態、作業情況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思政教育元素。
“數字產品概念設計”是我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三年級下期的一門專業設計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教學學時約占三分之一,其余均為實踐學時。該課程被學校列為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程,其建設情況如下:
課程教學大綱是教師進行本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判斷是否達到教學效果評估的依據。為了達到穩定、持久的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目標,必須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相應的修訂。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一是在教學目標方面,增加了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學生職業理想,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四個方面的內容;二是在教學內容上明確了各個教學要點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對案例選擇、作業設計、調查研究都提出了融入思政教育的要求,尤其在作業的選題設計上,要求必須與國家或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相結合;三是在思政教育的方式上,強調間接性和隱蔽性,要求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指導、示范演示等教學方式,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四是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將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出勤情況等思政相關的要素,納入課程成績評定范疇。
在理論講授環節,結合“概念設計的價值與意義”這一教學內容,分別從概念設計的社會價值和對設計師的價值兩個方面,融入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三個方面的思政教育;概念設計具有創造性、前瞻性、科技性、實驗性等特點,結合這一教學內容,深入闡述創新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并通過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美團、拼多多等案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制度自信。在作業設計上,將設計選題確定為“為老年生活而設計,助力老人跨越數字化鴻溝”,一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將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面臨的社會問題,也是學生未來家庭生活必將面臨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數字產品概念設計來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想法和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樹立憂患意識;二是因為調研對象便于選擇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以此增加學生對長輩老年生活的了解,增進感情,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在作業輔導環節,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內容,本課程作業的難點在于學生要結合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動向和老齡社會的未來需求,提出解決特定問題的數字產品創新設計概念,對學生的知識范圍、遠見卓識、問題意識、創新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一些同學在作業過程中出現了畏難情緒,甚至模仿別人的產品概念、設計思路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及時給予設計思路的啟發,在精神上鼓勵,引導學生探索創新,同時輔以學術品德、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教育。
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難以在短時間內充分地體現出來,不像課程內的知識、技能那樣,能夠立竿見影地看到學生們的變化。為了了解融入的思政教育是否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根、發芽,課程結束時,要求他們提交一篇除知識與技能之外的“課程學習收獲與體會”,從中可以看到:普遍對人口老齡化給他們帶來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有了清楚的了解,對老年人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的生活不便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不再視而不見。由此,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系更融洽了,也會更加關注和關心生活中的老年人,所設計的作品也會更加貼近老年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