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翔順實驗學校 涂秀娟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文藝、影視廣播、出版等領域良莠不齊夾雜著一些不良信息,或多或少污染了孩子純潔的心靈,有些小孩在社會交往中不禮貌,甚至滿口粗話,這些不良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深思。眾所周知,成功教育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習慣、學會做人做事同樣重要。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組織者、管理者,不僅擔負著教育教學的重要責任,同時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的引路人。
什么是行為習慣?有學者認為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行為動作;有學者認為“習慣是一種典型的行為方式,具有比較典型的、有傾向性的行為特點”;也有學者認為“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即穩定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心理學大詞典》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綜上可知,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養成、在一定情境下所表現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行為動作。
小學生需要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就像花苗需要護好根、培好土一樣,長大才能向陽盛開。鑒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容易受到家庭、同學、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尚未養成辨識能力,從而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被不良行為習慣所影響。譬如由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言談舉止不文雅,會不經意間給小孩子提供了一個不良樣板;又譬如在同學群體中,當學生觀察到同輩群體所表現的良好行為習慣(或者不良行為習慣),由于性格還不夠穩定,容易在言行方面模仿學習。
鑒于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小學階段是小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班主任在有效完成教學任務之外,更要主動認識到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并通過教育策略的有效運用,正確引導低年級學生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日常生活,對學習中存在的不良生活禮儀、衛生習慣、人際交往、思維習慣等及時糾正,彌補家庭教育不足,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循序漸進點滴化。班主任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既要以新課改教學目標為指引,制定教育目標,也要結合實際循序漸進,讓學生從點滴做起,慢慢進步,不能操之過急。如要求學生注重個人衛生、端正坐姿,然后進行禮儀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養成教育,層層遞進。
第二,教育內容生活化。鑒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不強,班主任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理解接受能力,將引導教育生活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能力,切勿以成年人的理解能力提出復雜的要求。譬如將學習行為習慣要求改編成兒歌或者口訣,讓學生誦讀熟練、參照實踐,由機械性模仿逐漸內化為主動行為。也可將學生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改編成動物故事,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哪些行為是錯的,該怎樣改正。
第三,寓教于樂靈活化。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班主任可以通過游戲方式提高小學生的參與度,在良好互動中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如模仿《孔融讓梨》引導小學生要尊重長輩學會禮讓;如分角色扮演莊稼的成長階段,讓小學生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慢慢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等。總之,班主任要通過靈活的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互動中成長、在成長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
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加強對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留守兒童、心理缺失的小學生給予關注,準確掌握其不良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找到他們形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例如可以通過在日常教學中的觀察積累、適當家訪、參加專業培訓等方式加以進行,有針對性地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給予引導。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班主任要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切勿片面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只關心成績優異的學生,要將關注點專業地聚焦到所有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
作為班主任,要有效運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制度,對標小學生學習、交往、生活、社會行為等行為規范,制定開展教育的具體措施,建立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例如可以設定周目標、月目標,通過與學生一起學習《守則》《規范》,教導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文明用語、待人有禮,引導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缺點并及時改正,督促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1.班主任必須以身作則
正如加里寧所說,教師每天都被精細的、敏銳的、善于窺視教師優缺點的孩子們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著。班主任每天和孩子們一起深入接觸和交流的時間最多,因此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給學生帶來的深遠影響,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自身良好言行帶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我所帶領的班級中,剛開始總會有學生在教室門口接過家長手中的書包后,頭也不抬地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打招呼問好。為了能讓學生養成見面主動問好的好習慣,我就跟同學訂下了約定:每天早上如果同學比老師先進入教室,當老師到班巡看時,同學不用跟老師打招呼,而是繼續讀書;如果老師比同學先進入教室,當同學提著書包進來時,就要主動向老師問好。經過師生共同規范和努力,每個同學都能主動做到主動問好。
2.樹立同學榜樣示范引領
朋輩之間的帶動性和精神引導,是激發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相促進的有效途徑之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及時在學生之間創設良好行為示范。在我的班級中,剛開始時有幾個學生總喜歡在教室里相互追逐打鬧而不參加早讀,我除了通過談心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既影響同學學習又會讓自己學不到知識外,還積極發揮集體的力量,實行同學之間相互監督。經核實,做得好的同學給予加分的獎勵;做得不好的同學給予三次改正機會,要是還做不好,就要接受扣分。漸漸地,通過榜樣學習和學生間的爭優爭先,加分的同學多了,扣分的同學少了。
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注重抓好細節,從細節末梢中點滴規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從以下細節加以培養規范:比如見面主動問好;家校配合監督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書包、收拾床鋪;每天堅持穿校服和佩戴紅領巾上學;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集合時做到“快、靜、齊”;讀書時做到頭正、肩平、腰直、足安;寫字時做到手離筆尖一寸、胸離課桌一拳、眼離書本一尺;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要做到端正站立,雙手放在背后;升國旗奏國歌時要自覺肅立、敬禮;當同學表現精彩時,給予掌聲祝賀等。而作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能自覺拾起一片廢紙、扶正課桌椅……如此一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良性影響,抓好細節將良好行為規范內化。
1.開展主題班會
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和學生一起學習《行為文明從點滴做起》《教室,我們美好的家》《文明禮貌伴我行》等,讓學生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同時結合學校“文明班評比”和“五星評比”,盡量每個星期總結一次,以表揚學生良好行為表現為主,然后客觀闡述不足之處,讓學生在獲得認可之中萌發糾正不足之處的沖勁。
2.參與“小志愿者在行動”活動
班主任可以融合“小志愿者在行動”活動平臺,引導學生養成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的好習慣。
3.閱讀傳統經典
閱讀是學生提升素養的主要途徑。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中華經典寶藏中不乏指引學生端正品行、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典之作。班主任可以每周組織開展閱讀課,例如一年級誦讀 《三字經》、二年級誦讀 《百家姓》……如此一來,既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又可以從小為學生提供一個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的途徑。
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其未來發展起著基礎而又深遠的影響,需要作為長期的基礎性教育任務來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付出更多的心血,進一步深入研究孩子的成長規律,持續優化培養教育方式,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