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葒(廣州市財經商貿職業學校)
近年來,國家針對職業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為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和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職業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會計行業注入了活力,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探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從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角度看,為深化教學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過程,提高學校教學效果和學生就業質量提供參考,實現中職學校可持續發展;從學生發展角度看,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實現高效就業。
目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就職于中小企業,從事出納、會計、報稅員、收銀員、會計或審計助理等相關財務工作崗位。我國中小企業每年都在不斷增長,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數據分析、管理、傳輸與共享,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還在不斷地被突破和創新,作為初級會計人才培養基地的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與時俱進,只有中專學歷的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應清醒地審視市場,保持警覺,提早做好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以良好的綜合素質面對新時代激烈的競爭環境。
中職教育與普高教育因人才培養目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中職教育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的原則。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陽光教育平臺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廣東省中職會計專業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但高就業率的背后存在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同時,市場出現學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中、高級會計師或復合型會計人才的數量遠小于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會計人才需求缺口。就業質量是衡量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依據,高質量就業是學生提升自身價值,實現職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中職學校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
人才培養方向取決于市場需求,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目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課程設置未順應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課程設置上缺乏與時俱進和跨學科融合教育,互聯網相關的課程、會計軟件操作與分析類課程較少,缺乏對學生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的引導與培養。同時,忽略某些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課程內容出現交叉重復的地方以及缺乏有針對性地對會計專業所應具備的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
第二,實踐效果差強人意。學校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學生未能很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要求。學校會計多功能實訓室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仍以學生手工核算的基礎操作技能為主,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實踐過程中忽視了互聯網背景下對財務人員信息技術使用要求以及在實訓過程中培養會計職業素養。
第三,教學評價缺乏多元化。評價主體方面,缺乏多元化主體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評價內容方面,會計作為一門技能性較強的學科,在評價過程中缺乏對中職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的評價,重理論輕實踐;評價方式方面,多采用結果性評價少采用過程性評價,無法準確判斷學生綜合能力。
第四,會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步伐緩慢。專業能力方面,大部分專業教師擁有“雙證”,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實踐能力不強,專業知識技能更新較慢;信息化技術使用能力方面,教師課堂運用信息技術缺乏主動性,在會計教學過程中應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如互聯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以及手機課堂的不多,仍以傳統授課模式為主。
第一,提升專業能力,包括從事崗位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學生從事相關會計崗位的基本要求,應扎根學深學透。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絡、手機移動通信等獲取所需信息,增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學習、探究、創新的良性循環。第二,發展基礎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適應能力、心理素質,是學生職業生涯得以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應循序漸進地進行。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溝通能力等,有利于學生職業發展。第三,開發拓展能力,包括持續學習能力、創新發展能力,是學生開發潛能、實現自我的前提,應不斷鼓勵支持。在知識革新的巨大沖擊下,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激烈競爭,堅持學習,保持競爭優勢。
第一,完善課程體系設計與市場接軌,在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應結合當前時代背景,關注企業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需求。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對會計專業學生按年級逐步加強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適當減少基礎會計核算課程,刪除一些傳統落后和內容重復的課程,增加如基礎財務分析會計、數據統計分析、職業道德等注重分析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形成的課程,以及與人工智能、信息技術使用等相關的跨學科課程,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開拓校內外綜合實訓基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崗位模擬訓練,實現從課堂到企業的角色扮演,促進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在拓展能力的培養上,與時俱進開發新課程,創新課程模式和內容,培養學生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增加舉辦跳蚤市場、財經商貿交易活動等活動課程,既可以增加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趣味性,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帶領學生參加相關會計調研活動,激發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新知。
第二,校外,強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根據市場需求,聽取企業的建議和意見,改進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設置等,調動企業積極性,共同承擔培養會計人才的社會責任。雙方相互考察,發揮企業優勢,利用好企業資本、技術、知識、設備和管理等資源,以學校教學為平臺,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如利用互聯網開展校外教師在線課堂、企業專家進校教學等。完善畢業追蹤調查,用人單位將學生的在職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根據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相關教學計劃。校內,充分發揮專業實訓室的作用,強化實訓課程的實踐效果。學生參與實踐課程的形式應多樣化,通過實踐強化學生會計模擬實訓能力、會計軟件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
第三,教學一體化,加強師生之間溝通。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參與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共同面臨著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兩者都應加強學習,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溝通與互動,加強情感和態度相互作用和滲透,促進教學效果的實現。同時,教師應保持與時俱進,堅持終身學習,通過一系列高效的進修、校內外培訓與實踐,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注重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加強實施互聯網技術和會計課程融合的實質性教學,課堂中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技術和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積極建設會計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云平臺,實現電子教案、微課、多媒體課件、經典案例的共享,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中職學生對新鮮事物接收能力較強,思維活躍,應鼓勵和引導他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習專業知識,個性化訂制學習內容,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激發自主學習積極性和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和信息化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識。
第四,建構多元化能力評價體系。利用信息化技術處理和分析學生學業,建立會計職業能力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由紙質評價轉向數字分析。通過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參與,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考核,使用過程表現性評價和結果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考核過程中兼顧理論知識測試與實操技能考核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養,及時檢測教學效果,將數據分析結果反饋于學生,讓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促進教與學的互利發展。
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要有長遠的發展,其根本在于提升職業能力,這需要政府、學校、企業以及學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協調配合。職業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提升職業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循序漸進,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