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戲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我國民族聲樂創作的源泉。現代民族聲樂自其發展之初,便深深扎根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僅借鑒了西方聲樂藝術的多元文化精髓,同時也保留和傳承了我國民族傳統戲曲音樂的唱腔、表演及音樂風格,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聲樂體系。
中國戲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歌舞,經過先秦的“俳優”和漢代的“百戲”,并進一步發展定型為有歌舞表演的戲曲形式,再通過宋、元、明、清地逐步發展,其聲腔、表演形式、戲本、劇目等內容逐漸固定,進而形成今天較為完整的中國戲曲體系。中國戲曲音樂汲取了中國民間的表演形式和音樂元素,將這些獨特的唱腔、表演、劇本等要素融為一體,形成我國特有的戲曲音樂。當前,在我國保存和發展的戲曲劇種紛繁復雜,具有大小戲曲劇種360多種。而現代民族聲樂是在戲曲的發展層面中衍生的,并借鑒了西方的聲樂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實現中西文化和音樂特征的融合[1]。中國民族聲樂發展之初,其借鑒傳統戲曲音樂的演唱和演出模式,以音樂作品來傳遞信息,使人們通過民族聲樂的呈現,更好的解析其中的內容。現代民族聲樂與我國傳統戲曲音樂相輔相成、關聯密切。
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音樂在發展進程中,都是以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根基,并逐漸發展壯大。從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音樂兩個層面來看,二者既存在相似之處,也存在區別之處,通過現代民族聲樂與戲曲藝術的融合,促進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與借鑒。首先,兩者的唱法有所不同。傳統的戲曲音樂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汲取百家之長,在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滋養下不斷發展。而現代民族聲樂作為一種時代發展的產物,其隨著人們思想、理念的變革與延伸,在其發展的基礎上,不僅傳承了傳統藝術文化之精髓,也拓寬了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渠道。通過借鑒西方的演唱方式和創作體裁,使其唱法和音樂形態有別于傳統戲曲音樂的唱腔,呈現出的唱法、風格各異的特征。其次,現代民族聲樂對中國傳統戲曲音樂表演和唱腔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民族聲樂與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同屬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范疇,根植于我國民間藝術的土壤之中。而這些藝術形式,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傳承和發展,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韻律之美,從而得到良好的傳承和傳播。最后,兩者在發展中相互促進與影響。在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音樂發展進程中,兩者在各自領域中進行發展的同時,也相互借鑒,推助兩者的進一步發展。
在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進程中,因其根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故而,作為文化藝術瑰寶的中國戲曲音樂在其民族聲樂的發展中起到熏陶、啟迪之功效。現代民族聲樂通過借鑒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手、眼、身、法、步”,以及唱腔、潤腔的裝飾性進一步發展。當前,在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戲曲風格特征的作品,這些音樂即富有獨特的戲曲風格,有具有民族民間音樂的韻味,而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喜愛與好評。究其原因,是這些作品中包含中國傳統的元素,而這些傳統元素通過現代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能夠引起較多大眾的共鳴。另外流行音樂借鑒傳統的戲曲音樂元素亦較為廣泛,諸如周杰倫的《發如雪》,以獨特的民族風味,凸顯“中國風”意境,受到人們的關注與認可。總而言之,無論是現在民族聲樂作品還是“中國風”流行音樂,這些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都是以中國傳統音樂為根基,在創作、唱腔、表演各個方面均借鑒了戲曲音樂的元素,同時在樂器伴奏等方面大量地運用中國樂器,包含琵琶、古琴等,并加入中國民族的旋律以及演唱的技巧,進而使這些作品更具民族特性。在傳統戲曲元素的影響和借鑒下,通過豐富的創作元素,為現代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和表演提供寬闊的空間,進而使音樂形象獨具特色。
唱腔是民族聲樂作品演唱中的主要因素,表演者在演唱中良好的運用氣息,豐富而婉轉的唱腔來表達作品,提升作品的感染力,進而達到作品、演員、觀眾三者的有機共鳴。首先,通過分析與探究現代民族聲樂的唱腔不難看出,抒情性唱腔和戲劇性唱腔都是常用的表現手法。譬如《卜算子·詠梅》這首作品就是一首典型的京劇唱腔的現代民族聲樂作品。其次,戲曲音樂的聲樂部分不僅包括唱腔,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念白。譬如民族歌劇選段《楊白勞》,就有一段經典的念白:“縣長財主豺狼虎豹,我欠租欠賬是你們逼著我寫的賣身的文書”[2]。現代民族聲樂在唱腔上融入戲曲音樂的唱腔和念白,能夠更好地表達民族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色。
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其劇種和流派眾多,故而其潤腔的方式也呈現不同的特點。諸如:京劇旦行的梅派,聲音的特點呈現出柔美婉約,這也是裝飾言與主音差距較大,而通過借鑒這一藝術特點,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民族聲樂的多種風格。譬如民族聲樂作品《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就極具特征。可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完美地借鑒了傳統戲曲音樂的唱腔、念白、潤腔特點,通過演唱者對作品的呈現,實現了語言美和韻律美的結合。
現代民族聲樂的表演方式,借鑒了傳統戲劇表演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現代民族聲樂的表演方式包羅萬象,在凸顯中國民族風格的同時,更具中國戲曲音樂色彩。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現代民族聲樂對此進行借鑒,凸顯現代民族聲樂表演形式的規范模式。表演是表演者與旋律間最直接的情感的交流,也是觀眾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手段。獨特的表演更能凸顯現代民族聲樂與戲曲音樂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與情感積淀,通過對戲曲表演的深度借鑒和融合,進而實現音樂、表演、欣賞的完美契合。現代民族聲樂在表演層面中,既能通過細膩的表演將音樂中的歌詞、意境、思想等信息和情感準確的呈現,也能通過不同表演的技巧,促進觀眾與作品的情感共鳴,將人們帶入到多種情境中,進而享受視覺、聽覺盛宴,感受作品中的美與韻[3]。
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關注人文的傳遞與弘揚,以此達到教化的國民,凈化人們心靈,促使國家團結一致,維護社會、自然生態發展平衡,達到良好的社會發展治理成效。而“樂教”在此層面中,其美育教育成效得到重視。“樂教”在社會層面中的發展具有“樂治人心”的功效。通過樂曲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氛圍,給予人們正面的影響,促進人的發展與進步。在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通過借鑒傳統的戲曲音樂模式,不僅是對現代民族聲樂進行歸真,還能夠以傳統戲曲為導向,從中獲取較多的藝術、情感、情懷、人文信息,對人們發展給予一定的啟示,從而更好的提升自身人格品質。與此同時,在現代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以傳統戲曲音樂為媒介,引領學生挖掘、探究我國傳統藝術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使學生從中獲取較多的美育啟示,促進學生綜合化發展,進而達到學校良好的美育教育,凸顯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
現代民族聲樂既展現了傳統戲曲中的眾多元素,也通過“再現”對傳統民族聲樂進行了豐富和補充,這為現代民族聲樂的多樣化發展注入動力,凸顯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價值[4]。現代民族聲樂在發展進程中,雖然容納西方先進的創作方法和演唱技巧,但其扎根于中國本土文化之中,以現代民族聲樂呈現模式,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將文化淵源、藝術思想、歷史積淀、藝術底蘊、審美特色等元素,融入到具有時代性的民族聲樂作品演唱、創作過程中,能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模式,進而促進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推廣,使中國文化在國際平臺中廣泛推廣與弘揚。
在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進程中,由于借鑒我國傳統的戲曲音樂元素,為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正因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借鑒傳統戲曲音樂唱腔和表演形式,使其更具“中國傳統文化”特性,并在音樂風格上具有一定的辨識度,以便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在國際上更好的發展。因此,通過現代民族聲樂借鑒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得出以下的發展路徑,推助現代民族聲樂在戲曲音樂的借鑒視域下更好的進步。
首先,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凸顯本土化發展特點。現代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關注現代民族聲樂與戲曲音樂元素的融合,也立足于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獲取較多的本土化信息,實現現代民族聲樂中國風格化進程。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現代民族聲樂創作者、演唱者,在表演和創作實踐中,立足于弘揚傳統文化,從中獲取較多的信息資源,使現代民族聲樂更好的彰顯中國發展特色,凸顯現代民族聲樂發展之價值。
其次,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與時代發展特點融合。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應做到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將多元文化和多樣性元素融入其中,凸顯現代民族聲樂包羅萬象的時代氣息。同時,現代民族聲樂也順應人們審美需要、音樂喜好等。現代民族聲樂作品借鑒和融合戲曲音樂的創作與演唱,使人們認可現代民族聲樂作品的同時,讓現代民族聲樂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的審美體驗。
最后,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需要與現代化技術相融合。現代民族聲樂發展與現代化技術融合,能夠依托于信息技術,促進其傳播、發展與分享,使其借助新媒體平臺,得到良好的傳遞與發展。
現代民族聲樂對傳統戲曲音樂的借鑒,能深入理解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音樂之關聯,明確傳統戲曲音樂對現代民族聲樂影響,融合戲曲音樂為我國現代民族聲樂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因此,在現代民族聲樂發展進程中,應立足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推進現代民族聲樂研究、實踐與弘揚,進而傳承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打造更具中國特色的現代民族聲樂體系,推助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全面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