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管理系,福建 廈門361021
2020年11月3日提出“新文科建設宣言”表明,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新文科建設必須強化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道德社會水準、文明素養,不斷優化文科專業結構,促進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夯實課程體系,鼓勵實踐教學課程,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推動模式創新,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
新文科的建設,除了要發展一批新興的文科專業,更要注重推動現有的文科專業的改革創新。創新創業教育正是我國當前文科教育改革的一大重點,其宗旨是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導向的全面教育改革創新,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探索符合文科教育規律的有效途徑。
會計專業是各類院校管理學科主干專業之一,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崗位之一,更是構成創新創業團隊中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新文科建設改革中,會計專業十分注重創新創業教育運用的優化及實踐,運用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方式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改革和重塑,在專業教育中嵌套創新創業實踐體驗,在“促就業、謀創新”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著重培養的是創新思維、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而且主要從財富效應角度來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從專業技能提升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缺乏從價值觀的角度去引領創新創業,并且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也離不開對國家的法律法規的遵守以及對企業倫理的遵循,任一違規違法現象都將造成項目的失敗[2]。但這些德育內容在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中涉及較少。因此,僅僅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并不完全能滿足新文科建設的發展需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在實踐中發現,創新創業教育,應當是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三者的有機融合。只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堅定文化自信、強化價值引導貫穿教育教學乃至創業的全過程,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創業激情同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統一,方能開創我國新文科建設的新局面。
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實現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在科技與產業變革的進程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技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結合點,承擔著培養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落實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才培養戰略,高校需要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積極影響,通過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就創新教育的發展而言,高校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根本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一般規律,明確教育事業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關聯,將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方向,從而為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具備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結合各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對傳統產業與新興起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從而為學生提供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要理論知識教育,還要強化技能訓練,形成專業、職業和事業的統一,創新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模式。高校不僅需要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并輸出人才,還要積極引入和服務人才,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實現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
部分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僅需要面向創業意愿強、參與過創新創業競賽、擁有創業項目或專業知識和能力突出的部分學生。甚至有部分高校針對家庭環境優渥的學生特意開設“創業班”,并沒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導致大部分學生并未接受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必要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其專業知識難以支撐其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部分高校傾向于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導致其教育內容存在著孤立化的問題。雖然創新創業教育要求通過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單純以創業訓練、創業競賽等形式替代理論教育,會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偏差。而如果采取純理論知識教育,又會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滯后于時代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著碎片化問題,各項教學環節各自為戰,缺乏系統的教育規劃,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且實用性有所不足,難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需求。創新創業教育的碎片化,本質上是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教育內容與產業發展之間缺乏協調,且與校內創新創業相關部門的整合協同力度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既有學校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的問題,又有師資力量不足等條件性問題[3]。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兼顧從上而下及從下而上的推進和滲透。其中,從上而下是指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優化創新創業教學體系設計,強化校際教學資源共享,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從下而上是指加強學生、教師、校友等創新創業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增強各主體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賦予創新創業系統以更強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進而構造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將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德育教育內容與專業教育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強化價值導向性,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通過隱性的創新創業德育教育,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的創業人才。
堅持把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開展典型示范教育與警示教育,學習宣傳先進典型為載體,突出感召力,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專業實務領域發生的典型違法違紀案例進行深刻的剖析,以案說法,以例析法,增強沖擊力,使學生從中汲取深刻教訓。
加快發展更具互動性、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與技術,逐步普及以慕課(MOOC)資源、實訓平臺及課程案例庫為支撐的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等學與教的方式與技術。互聯網+教學方式有助于創新創業德育教育突破時間和空間壁壘,貫穿于每一名學生的整個生涯階段。
延展實踐育人平臺,通過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或企業沙盤實驗室,讓學生能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真正體會職業道德與法律對會計實務的條框影響,強化專業實訓對實務中職業道德培育的引導作用。加強與行業相關企業合作,利用現有的操作系統或競賽平臺,讓學生能在實踐鍛煉中真正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對德育教育及法規教育的教學能力。
一線教師能否跟上新文科建設的步伐,是新文科建設的關鍵。因此,會計學專業對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的改革時,應注重課程團隊的師資隊伍多元化,充分考慮教師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和職稱結構,重視教學各環節師資力量的優化配置。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深挖教學潛能,拓展課程開發深度,提升教學改革水平[4]。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一支適應我國高校教學要求、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課程團隊。
重新設計課程教學方案,構建“專題+案例+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其中,專題是指結合課程內容,選擇一些新規施行或法律調整構建專題進行教學,以此加深學生對我國法律制度體系的理解,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法律對自身的約束性;案例教學則選擇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教學,通過實務案例進一步剖析各章節的知識要點,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熟記程度,實現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的作用;實踐則是要求通過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或創業模擬實訓等活動,在實務的親身實踐中加強對創業各階段管理事項的理解與體會。
進一步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德才兼備”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點,通過校企聯合制定課程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與開發課程、共建慕課(MOOC)資源、共建課程案例庫等。通過鼓勵行業企業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促進人才德育培養與產業需求、創業要求緊密結合,深入推進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及德育教育三者融通構建的實務化和常態化[5]。
通過整合升級、新建等方式建立案例視頻、實務操作等與德育教育相關的資源數據,使學生在不脫離專業本質的情況下,能夠更及時、更立體的接觸實務環境,體會其中的道德困境,提高學生明辨是非、恪守道德的意識,降低創業項目的違規風險。通過引入互聯網+教學手段,搭建資源分享平臺,及時更新職業、創業等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覆蓋面及實效性,形成監督和自律的長時長效,保障創業項目的合法合規成長。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德育是本質,會計是載體,創新創業是導向。高校通過開展德育工作的熏陶,引導學生合規合法的創業,并在踐行新文科建設宣言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實踐。只有將德育教育落實在各科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延伸到學生創業的方方面面,才能切實提高廣大青年學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不斷激發為中國夢矢志奮斗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