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競旻
池州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安徽池州247000
高校就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發揮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為適應快速發展的全球一體化經濟,國內外高校都在深入開發就業教育的服務功能。就業課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教育效果。研究發現,實踐性教學模式能有效拉近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距離,也符合就業課的實踐指導性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課程教學效果。
就業指導課起源于美國,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工作中得到迅猛發展。歐美國家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教育方面突出了全程化指導特點,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以系統的課程教學方式全程關注學生就業素質的培養。美國高校設立就業服務中心,配備專業化職業指導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設置相應的就業指導課程,利用功能強大的就業信息網絡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服務,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特長、興趣、愛好及綜合素質,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1]。澳大利亞高校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求職應聘的技能,通過模擬招聘面試訓練學生的求職應對能力,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德國高校每年根據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結構特點,通過增加專業課程以外的課程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達到專業交叉互補的效果,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日本在中學設置專職職業指導主任,在大學實行班主任系統,由班主任負責,利用全校教師資源對大學生開展就業咨詢服務工作。
我國就業指導起步比較晚,教育經驗不足,在機構設置、職能發展、職業化建設、經費及場地配置等諸多方面都處于相對初期水平[2]。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逐漸完善,所涉及到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基地建設等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整合,以充分發揮就業課的實踐指導功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擇業觀。
針對我國高校就業課存在的不足,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對1 973名高校學生做了的一項調查,其中53.3%的人對師資隊伍不滿意,而48.5%的人反映教學形式單調乏味。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就業指導教材不統一,教學內容缺乏較強的系統性,職業心理測試、就業政策與形勢分析、求職技巧與禮儀、就業協議書與勞動合同的簽訂以及創業介紹等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教科書形式呈現出來,環節之間銜接較弱。而在有限的教學計劃內,每個知識點只能做淺嘗輒止的介紹,容易使學生產生重點不明、印象不深的感受。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就業課程體系化建設工作,從教學形式方面入手,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角度、成體系地推進職業理念入腦入心,在訓練中增強學生的職業應對能力。
就業指導課內容廣泛,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政治、管理、金融、法律等方方面面,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課程[3]。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就業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國外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很多都具有教育學、咨詢學等教育背景,是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員。但是由于管理機制發展的制約,我國高校與西方高校同行相比較,還存在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就業課教學任務是由專兼職輔導員承擔,學校和二級學院通常也缺少統一規范的教學指導計劃,輔導員因自身工作性質和專業背景的限制,對就業課的性質和教學方式理解不透徹,教學經驗不足,缺少有效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由于缺少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有效支撐,目前較難做到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方式,更多是由教師主導的課堂講授方式,以板書或多媒體為場景展開的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能體現就業課的實踐性特征。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由于缺少必要的可感知的職業學習情境,因此不容易感受到就業課在職業規劃的指導力量,也一直困惑于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判、決策以及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客觀了解。
作為社會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交叉學科,高校就業課是一種面向大學生的就業咨詢與實踐指導教育。面對具有鮮明生理和心理成長特點的大學生群體,高校應充分發揮教育主導的作用,遵循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為核心,積極優化就業課程框架體系,明確職業規劃與素養的目標定向。
就業課的重要功能體現在其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指導與設計,是一種借助職業教育平臺尋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形成與實踐體驗過程。因此,就業課程的每個預設環節都為了這個整體教育目標,要求課程內容具有內在統一性和方向性,并以適當的教學方式完整地傳達給教育對象,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為增強教學方式的生動性和啟發性,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手段,積極培養學生在自我能力認知、就業市場剖釋、求職應知應會、職業適應與事業實現等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實踐中將枯燥的課堂說教轉變為主動地學習。
作為就業教育的主導力量,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各高校就業課教學任務大多是由專兼職輔導員擔任,課程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的差異化專業背景的影響。為了減少因任課教師專業綜合素質而產生的不利影響,應進一步加大對就業教師的綜合能力訓練力度,完善定期教育培訓制度和考核機制,在教育學、心理學、咨詢學、管理學等教育理論方面積累必需的專業基礎,提倡以校際交流、短期進修、國際訪學等方式,吸收消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同時,深度挖潛學?,F有的教育資源,打造多層次、立體化、實用性就業服務專家隊伍。此外,可以采用客座交流授課方式,開展院系之間的協同配合教學活動,優化教師專業結構,充分發揮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積極吸納社會教育和企事業單位等的實踐型優勢力量,引入企業家、創業者、職介顧問、技術人員、優秀員工和杰出校友等校外教育資源,協助完成就業課實踐教學活動,提供全方位就業咨詢服務,增強就業指導的實踐型教學效果。
1.發揮優秀校友資源優勢,增強就業課的實踐教育力度。優秀校友既是學校人文歷史的重要積淀,也是教育交流重要的人脈資源,而校友的職業生涯經歷本是就是真實的教育內容。在學生的理解中,校友是已經畢業的學長,有同類歸屬感。因此,校友的職業經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認同。在教學環節中恰當地植入校友宣講元素,可以取得教學模式實體化的效果,能大幅度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把枯燥的說教轉變成形象化的場景再現。
2.積極推廣實踐性訓練計劃。就業指導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優勢,為專業能力的培養而積極布局。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積把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融入到就業教育中,發揮高校專業人才的資源優勢,協同就業課教師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驗室、圖書館和實訓基地,幫助學生通過實現創新創業項目計劃的平臺,體驗職業化團隊合作的過程,通過科研探索過程模擬實現職業能力提升的場景。
3.為增強就業課的實踐指導效果,應積極引入模擬訓練資源。在理論教學環節中,采取就業課老師為主導,專業課老師為輔助,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學生開展包括就業與創業心理測試、政策法規、企業初創經營等在內的理論知識學習,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就業與創業理論框架。學生在生產經營模擬訓練中,沉浸式感知影響公司運行的各類關聯因素,從管理者的高度認識職業過程中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把課本中所羅列的職場綜合素質,通過模擬訓練加以可視化再現,做到有目標有步驟地提升職業能力素質。
1.立足就業基地建設,做好全過程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為做好就業教育工作,應在確保就業基地數量充足和質量可靠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就業基地的實踐課堂教學活動。對于一年級新生,就業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定期集體參觀或者分組訪問的模式,讓學生接觸真實的企業運作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理論和相關職業的聯想通道,盡快走出職業規劃迷茫區,做好充分的前職場心理適應準備。針對二、三年級學生,可采取校企互動模式,可引入基地專業人員進入校方課堂,也可以由就業課老師利用假期指導學生進入基地實踐課堂,深入了解產品實物的加工、儲運及銷售細節過程,感受課程學習內容在實際職業中的再現場景。通過師生現場討論及適當操作的方式,推動學生進一步聚焦自己的專業興趣面,提升了專業學習能力,明確了職業發展方向。對于四年級畢業生,在就業課教師和論文指導教師的協同管理下,全程指導學生在就業基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和就業實習任務,為畢業生做好職場前的理論提升和實踐強化教育工作,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實時與個性化的就業咨詢服務,為學生從校園順利過渡到職場做好充足理論和實際指導準備。
2.利用就業實習基地開展職業訓練活動。學校終究是理論型教學場所,往往因缺少真實設施而完成說服力不足,而就業基地擁有大量的現實存在的企業資源,可以補足學校在就業課教學中實際教學情境匱乏的短板。就業課教師可邀請基地人力資源人員進課堂,為學生點評求職信和求職簡歷的制作技巧;可以組織低年級學生參加校企合辦的專場招聘會,實地體驗企業宣講、求職應聘與面試過程;可以選拔部分學生利用假期進入就業基地,開展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勞動保護等調研活動,加深學生對社會環境的了解和關注度。在基地實踐課堂,企業優秀員工和學生深入交流,以職業成長和奮斗的成功經歷,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職業生涯的思想引領的力量,為樹立新時代職業價值觀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