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小學 沃麗萍
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以課堂變革促進學生學習的整體優化。眾所周知,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沉浸其中,積極思維,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沉浸式教學課堂越來越為大家所推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手段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力,幫助學生沉浸在學習活動中親歷思維的過程,一步步完成教學任務,其意義不容小覷。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強調要設計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那么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運用思維導圖教學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認識到思維導圖在課堂上運用的重要性。于是不管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還是在公開課教學中,往往喜歡出示一張思維導圖,然后讓學生以此為學習支架展開思考并交流。運用得好,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得不恰當,往往就陷入浪費時間、教學效果極差的境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思維導圖運用于教學中是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去,通過讓學習者親歷過程解決問題而獲得新知、習得能力。因此,問題的設計是否具有針對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些不能有效實現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思維導圖必然是無效的,也是無法引起學生興趣的。
一張好的思維導圖確實存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潛心思考。如果不講時機不做鋪墊就呈現出來讓學生自主填寫,學生可能無從著手,以致思維停滯不前。可見,創設一定的情境,進行充分的鋪墊,學生才會對新興事物喜聞樂見,從而更好地投入問題解決的過程中。
很多思維導圖都需要學生概括文本內容,抓關鍵詞進行填寫。這樣的思維活動是有難度的,更何況是那些較為復雜的思維導圖,更需要老師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如有的教師出示了思維導圖,沒能分步驟先帶領學生完成一處思維導圖的填寫,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要么發呆,要么隨便填寫,交流時其他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教師也無法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的學習過程毫無意義。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關注過程表示教師對該學科學生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的關注。這種關注彰顯的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及時發現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的各種境況,調整、反饋、鼓勵、跟進,從而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主動建構、加深體驗。然而很多教師對此卻視而不見,或者說發現了問題,卻不去深究原因,沒有從本質上去幫助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學生興致缺缺,無法“沉”入課堂。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中運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引領學生沉浸課堂,沉浸學習,自主建構,實現成長等方面還是比較欠缺和欠成熟的。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改變課堂流于表面、熱熱鬧鬧走過場的現狀,讓學生沉浸其中,經歷發現的快樂,獲得成長的喜悅呢?我以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有針對性的思維導圖需要老師在充分把握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良好的教材解讀能力和扎實的教學功底是思維導圖設計成功的保證。作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解讀能力。特別是新教師,應該預留自己的“初閱讀”,即第一次閱讀。然后再與教參或其他教學資料做比對,修正深化自己的閱讀體驗。在此基礎上設定適切的教學目標,并設計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對于學生來說是新穎的,也正是因為這種新穎更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開端。
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擴散,幫助學生在追尋作者的思維軌跡時形成可視化圖像,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主題。達到這樣的效果有個前提,就是問題的情境性要有效彰顯,即學生愿意置身在教者所創造的問題情境中,思維隨之流淌、體驗隨之加深,否則后續的教學都是高耗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實現這個前提做好充分的鋪墊,搭建恰當有效的平臺,激起學生參與學習思考的愿望,讓他們的思維真正動起來。
如有一位教師在部編本五年級上冊《月是故鄉明》教學中,先出示古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然后讓學生發現李白的思維軌跡,引導學生歸納出:明月光—秋霜—明月—故鄉。教師把這些詞語做成卡片貼在黑板上,中間用一條長橫線串聯,變成了李白的思維軌跡。有了這個發現后,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出古今文人都有由此物聯想到彼物的思維特點,季羨林也是如此。緊接著呈現這節課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探討季羨林的思維軌跡,并完成思維導圖的填寫。此時的學生完全沉浸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習的熱情被點燃,這樣思維導圖的呈現就顯得水到渠成。
思維導圖的設計來源于文本。完成思維導圖的難點是需對相關文本信息進行提取、整合、概括。如何才能有效提取信息?首先要讀懂思維導圖,對思維的流程有清晰的認知。其次,要學會判斷,確定思維的起點在哪里,走向在哪里,終點在哪里。也就是要學會判斷出相應的空格對應的段落語句。再次,要學會整合概括,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進行摘取填補生發。由此可見,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進行填寫方法的指導,提升學生有效思維的能力。
再如《月是故鄉明》的教學,教師在出示思維導圖后可以先帶領學生讀懂思維導圖,確定作者季羨林在文中有四條思維軌跡,思維的起點均是由月亮生發。然后以一條思維軌跡為例,讓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試著填寫完成。在交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圈畫關鍵詞的方法抓信息,討論出作者由月亮聯想到想象中的山,再聯想到濟南的山,最后聯想到故鄉的月。思維軌跡在教師引領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完成。在扶著學生完成第一條軌跡并掌握方法后,教師放手讓學生默讀課文,完成另外三條思維軌跡的填寫。為了降低難度,可做闖關提示:三四自然段都是由水生發,可以寫在一條軌跡上;五、六自然段各自為一條軌跡。這樣學生在填寫時就有法可依、有例可鑒,自主學習、主動建構便成為可能。學生均能沉浸其中,親歷思維的過程,享受發現帶來的成功與喜悅,避免課堂只是個別優等生學習展示的天地。
借助思維導圖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是打造沉浸式課堂的有效法寶。教師呈現了精心設計的思維導圖后,學生就要展開思考填寫完成。這個過程,表面上看教師是輕松了,實際上并非如此。相反,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表現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時刻關注學生的完成情況。如果遇到學生不會填,教師應蹲下身來提醒孩子可以從哪句話中抓關鍵詞完成。如果遇到學生一下子就填好了,應引導學生再讀讀文本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恰當合理。如果學生都完成得差不多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先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最終形成一致的意見和結論。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全班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團隊合作的成功和探索的快樂,最終形成學習思考的內驅力。
比如在特級老師的公開課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面對學生不會填思維導圖的情況,他們總是及時傾聽學生的困難,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或是告訴學生可以在哪個自然段哪句話中圈畫關鍵詞,或者可以讓他參與到同伴合作中去,從同伴的填寫中獲得啟示,習得方法。面對學生填寫關鍵詞不到位的情況,可以讓他們在小組中先交流討論,看哪個答案最合適。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一位同學上臺匯報學習成果,大家再互相討論補充。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高效運轉的狀態,促進了學習效果的整體優化。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的積極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教師,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結合課文合理設計思維導圖,適時呈現思維導圖,有效指導學生完成思維導圖。所有的設計、呈現、指導都應以兒童立場為前提,以優化學習效果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沉浸課堂,真正親歷思維的過程,獲得思維力、學習力的有效提升,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