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顏港小學 顧 杰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寒假后延期開學,采取了網課這樣的新教學模式。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弱,沉迷于手機游戲、網絡交友等。復學后,全國中小學學生跳樓事件屢屢見報,而跳樓的原因都是小事:被家長沒收了手機、沒有完成作業被家長訓斥、被老師批評了等。他們為什么會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惋惜的同時,大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現在的孩子心理怎么那么脆弱?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全國各界的廣泛重視,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是學校刻不容緩的工作。
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部分學生仍存在較大的學習壓力,表現為缺乏學習興趣、喪失學習信心、考試焦慮等情況,更嚴重的就會出現厭學情緒。特別是重點高中的學生,近幾年跳樓事件逐年上升。可見,由學習壓力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制約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大部分學生還是獨生子女。倘若父母和爺爺奶奶輩都很溺愛,這樣家庭的孩子就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一哭二鬧三撒潑,這使得孩子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的經驗,很難與同齡人友好、和諧地相處,甚至有的學生被批評后還會當面頂撞老師。久而久之,這種孩子就會被孤立,導致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有的學生性格開朗樂觀,有的學生性格內向,還有的學生敏感多疑。性格內向學生,如果經常遭受打擊,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而敏感多疑的學生,平時很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我校有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和同學起沖突,覺得同學故意孤立他;還經常偷聽老師的談話,認為老師偏心,說他壞話。和同學產生矛盾后情緒波動極大,暴躁易怒。
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而這種影響比教師、同伴對其的影響還要深遠、持久。1.父母關系不和諧,當著孩子爭吵、打架,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而這個創傷一旦形成,就會永久留下心理陰影。2.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確。有的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當孩子犯錯后,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長過于嬌寵溺愛,造成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極差;還有的家長期望過高,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教育部統一要求全國中小學開展“2020綠絲帶行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活動,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新職責和新要求。但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心理咨詢涉及面不廣。就常熟而言,每個中小學都配備了心理咨詢室,但能每天開放且正常使用的寥寥無幾,且心理咨詢老師輔導的只是個別有突出心理問題的學生,并沒有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師力量不足。每年我市中小學各校都會派數名教師參加市級的心理老師資格培訓,但對于絕大多數老師而言,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一旦學生出現學習問題,教師們往往認為是他們學習態度不端正,遇到學生出現行為問題,仍然采取批評、訓斥等傳統的教育方式,這樣更加劇了學生逆反的心理。
因此,我建議,學校應鼓勵班主任加入到心理老師的隊伍中來。因為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能更多地參與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和學生、家長的溝通要比其他任課老師要多,因此在學生、家長心中班主任更具權威性,對班主任也有更多的信任感。
目前,中小學多數班主任都不是專業心理教育工作者,但我認為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在于有多么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而在于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班主任工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我參加了蘇州蒲公英名優班主任工作室組織的到新市民子弟學校交流講座活動,在常熟近十所小學開展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受到了良好的反響。建議如下:
俗話說“勞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在課堂上進行,相反,滲透在集體活動中,更為有效。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人際交往,使學生之間建立起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所長,取得成功的機會,進而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我在班中開展過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如紙牌疊疊高、計算21點、智力七巧板、魔方活動等,課余時間讓學生放松身心,寓教于樂,避免長期學習造成的焦慮、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
利用日記交流,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途徑。通過日記,班主任就能了解學生的想法,一旦發現不良情緒,可以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全國著名教育家于潔老師就經常和學生書信交流,幫助學生解疑答惑。我在班內設有“循環日記本”,五名學生一組,每人輪一天。有位女生在“循環日記本”里描寫了爸爸家暴媽媽的場景;有位學習后進生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和對獲獎的渴望;有位學生寫出了自己和同學交往之間的困惑……當然,老師要和學生建立起平等、友善的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日記中敞開心扉,吐露心聲。
心理輔導活動是小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專門的過程。上好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一項前瞻性的活動,是構建良好心理場的的基礎工作。班主任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要積極學習團體心理輔導的操作要領,使課的內容、形式、方法更加趨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學生的發展渴望。
1.抓住學生的熱點問題。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發現熱點問題,就找到了心理輔導活動的方向。如我在教六年級時,發現學生們談論“誰喜歡誰”的話題多起來了。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懵懂,順利度過青春期?我在班中開展了《男生、女生》,投票評選班內最受歡迎的十個男生/女生,并寫出投票原因。最受歡迎排名第一的女生長相并不漂亮,但是男生們覺得她脾氣好、樂于助人;排名第一的男生則是不欺負女生、積極樂觀。這樣,學生就形成正確的觀念,樂觀開朗、樂于助人,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品質。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德育,班主任不能只是說教,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參與其中,只有在活動中獲取了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觸動學生的內心,進而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嫌父母嘮叨,甚至產生了敵對的情緒。我就邀請家長來校,開展《愛你在心口要說》的心理輔導課,先進行親子游戲,考驗的是親子協作能力,在歡聲笑語中增進了親子交流。隨后是觀看感恩視頻、詩朗誦等項目,最后家長拿出禮物——自制書簽,正面寫了孩子的十大優點,反面寫表達愛意的話語,送給孩子;孩子們也拿出自己寫的書信,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家長們和學生們讀著讀著,眼睛都濕潤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發展,更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如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增強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州心理教育專家施英老師曾在常熟中小學心理老師培訓講座時分享《正面管教》,令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就成立了家長共讀小組,倡導家長一起共讀,每位組員都會分享本周的學習心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會選擇優秀的學習心得再分享到班級群里。經過一學期的共讀,家長們學習了心理健康的知識,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心理輔導的方法,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更懂得尊重孩子,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需要,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希望。因此,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邀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來校,加強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素養,提高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