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云(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早在古代時期,“風險分散”原理就呈現在社會大眾的視野里,“風險分散”原理應用于古代的倉庫儲存制度,還應用于鏢局的業務中等。把個體不能夠承擔的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轉嫁,由專門的一些機構借助概率原理承擔風險,讓個人和機構都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這就是保險的起源。1949年10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家保險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1988年,平安保險一系列中國保險公司相繼出現。1992年,首家外資保險公司進駐中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友邦保險。1996年,中宏人壽保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這也是首家合資保險公司,我國的保險行業開始逐步發展起來。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態不斷得以改善的同時大家也開始逐漸關注規避或者降低家庭風險或者個人風險,保險業的發展就更加興盛了。保險行業的出現讓社會大眾有個風險規避的保障,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會大幅上漲,假如沒有保險作為保障,家庭和個人一旦出現疾病或者意外等不良情況,很有可能就是致命性的打擊。特別是目前我國致使貧困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大病大災,因此,保險的存在有著很重要的價值。然而,保險行業發展這么多年以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行業問題,保險行業改革刻不容緩,只有改革才能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促使保險行業更好更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保險市場開始萌生并且成長起來。中國的保險行業的發展可以說得上是“一波三折”了,就保險行業來講,我國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起步比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有“保險”這么一回事,但是當時人們對于保險的認知程度不高。除此之外,當時受到通貨膨脹帶來的不良影響,導致物價變化也比較波折而快速,人們更專注于日常的吃喝,對于保險的涉及程度就更低了,保險行業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而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側重于接管官僚資本,整頓了中資保險公司。1949年10月20日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期,我國的唯一一個壟斷性的保險公司成立并且開始營業,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53年,外資類型的企業逐步撤退出我們國家,當時是計劃經濟的體制之下,保險行業并沒有太大發展,甚至在一些人觀念認知里保險是沒有作用的行業,對于保險持抵制的態度。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了保險行業的春天,保險行業在改革開放之后有了較大的發展,盡管發展的速度并不慢,但礙于基礎比較薄弱,成效并不大。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金融行業得到了國家大力的倡導與支持,國內保險行業開始重新燃起希望。1978年,保險行業恢復工作,但是當時條件比較艱苦,也沒有專業的保險人才,人們工資的收入水平比較低,1980年亞太工作會議統計顯示,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保險的發展是零,跟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是遠遠落后的。直到1992年,保險代理人制度被友邦保險公司引進中國,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步伐開始加快。八年之后,保險行業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成為行業發展最快之一。保險行業的法制化進程加快,1995年,保險法的頒布,讓中國的保險行業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20多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們對于保險的認知觀念也不斷加深,保險行業成為金融行業的一大重要支柱,發展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到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小到寵物、明星的某一個人體部位、車輛、家用產品等,保險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不僅有社會保險還有商業保險,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態勢不斷地壯大了起來。
我國的保險行業本身起步較晚,基礎比較薄弱。保險行業缺乏一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甚至一些保險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發展,這就讓一些心術不正的保險從業人員鉆了法律法規的空子。近一些年來,一部分保險公司形成了一個行業的潛規則,保險從業人員在收取投保人的保費之前不認真審查投保人的資料條件,等到出險時則全面嚴格地進行審查,非得查出投保人不符合賠付條件的漏洞。有的從業人員明知道投保人不如實告知情況,也不主動制止,如此一來,只要不出險就可以坐收保險費用,一旦出險,就以未告知事實為由拒絕理賠,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保險的原因之一,時間一長,保險行業變得亂象叢生,監管不力成為保險行業改革發展的一個絆腳石。
保險經濟理賠是保險存在價值的具體性實現,但是現在這個關鍵性的環節也總是出現問題,影響著保險行業的改革發展。當前,保險理賠工作的程序有些時候存在著程序煩瑣呆板的問題,甚至無論保險情況是否明晰,都需要按照固有的煩瑣流程走一遍,缺乏適時變通的靈活性,沒有做到特殊案例特殊處理,都延續使用一套理賠程序,缺乏創新元素,十分的呆板,這對于一些保險案例來說是精力和時間的浪費,對于投保人理賠也是十分頭疼的事情。除此之外,保險理賠的時間經常超越了規定的理賠期限,這不僅損害投保人的利益,更是讓保險公司甚至保險行業的名譽與形象受損,違背了快速理賠的原則,長此以往,大眾對于保險行業就會產生不好的印象,不愿意繼續參加各種類型的保險,不利于保險行業的健康長久發展。
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范圍比較廣泛,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也整體偏低,這不利于保險行業的發展。保險行業目前欠缺專業化的保險經理人,一些保險從業人員只是單純以拉保單賺錢為目的,甚至毫無底線的簽單,自身不僅缺乏保險專業知識,更是不具備保險職業道德素質,這也偏離了保險行業最基本的出發點,當客戶對他們有利可圖的時候,保險員的服務態度十分熱情,一旦客戶無利可圖,保險員的服務態度立馬扭轉,這種行為也給保險行業抹黑。商業保險不只是簽單,更是一種服務,一些保險人員缺乏誠信品質,對于保險行業的口碑是一種極大的破壞,更是制約和打擊了保險行業改革與發展的進程。
保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指引,更是一個強有力的保障。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和力度,盡可能快地建立保險監督管理體系,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提升工作的獨立性水平,強化對保險公司監督管理的權威性,給予保險公司提出適當的建議,規范保險公司的業務標準。真正讓保險發揮其本質作用,也就是保障,避免一些不法從業人員鉆了保險法律法規的空子,敗壞保險的名聲,一旦發生違規行為要堅決打擊制止,建立健全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保證保險行業的公正性與公平性。
保險理賠是保險業務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主要的環節。保險公司要重視保險經紀理賠工作,將通融賠付、靈活賠付融入保險理賠工作中去,簡化不必要的煩瑣理賠手續,縮短保險經濟理賠的時間,讓投保人更信任保險,更依賴保險,樹立良好的理賠口碑,這才是保險公司長久化發展獲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一些情況十分明晰的理賠案件要靈活變通,提升理賠的速度和效率,在理賠方面要注重誠信問題,做到理賠工作同心同德,為客戶負責,真正從客戶的根本權益出發,保障客戶的合法保險權益,避免超過理賠時間,真正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權益。
對于保險,從業人員是這個行業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水平和行為舉止影響著保險行業的發展。要對保險隊伍中的從業人員進行有效的整頓和培訓,首先要培養從業人員的保險誠信意識和職業道德素質,其次定期開展保險專業知識培訓,讓從業人員能夠真正地深入了解保險行業的專業知識,在工作中不以單純盈利為目的簽單,真正實現簽單的價值。再次,對于保險從業人員要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對于違紀違規的人員要堅決懲罰,嚴重的要列入保險隊伍黑名單踢出保險從業隊伍。最后,保險行業更是要積極地引進專業的保險經理人,讓真正專業的人才從事保險、發展保險、壯大保險。
中國是人口大國,保險行業的發展具備先天的優勢基礎,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的保險行業發展還比較落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們國家的保險行業更應該借助這一背景形勢,積極把握機遇,更是要迎接新的挑戰。必須認清楚保險行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保險的認知度比較低、保險的密度不高以及保險投保率低等。只有正視問題的存在,發現保險行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地解決問題,才能夠促進保險行業改革發展的新突破。
相關鏈接
保險行業是指將通過契約形式集中起來的資金,用以補償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業務的行業。保險市場是買賣保險即雙方簽訂保險合同的場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場,也可以是分散的無形市場。按照保險標的的不同,保險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財產保險是指以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包括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等。它是以有形或無形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一類補償性保險。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當人們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喪失工作能力、傷殘、死亡或年老退休時,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以解決其因病、殘、老、死所造成的經濟困難。
保險公司的運作是以科學分析和專業知識為基礎的綜合性經營活動。它強調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自然規律、技術規律和保險活動本身的規律,合理而有效地組織經營。保險公司的經營原則是大數法則和概率論所確定的原則,保險公司的保戶越多,承保范圍越大,風險就越分散,也才能夠在既擴大保險保障的范圍,提高保險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又集聚更多的保險基金,為經濟補償建立雄厚的基礎,保證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