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宏,王曉利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金融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050091 )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的崛起與發展將更趨向特色化,也將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不同的區域與經濟板塊都有自身的特色,但也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例如,珠江三角洲即現在的大灣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較快,但是中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卻存在諸多問題,所以應該加大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力度,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創造。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形成內陸高水平開放新體制,為區域改革發展提供了指引。
區域經濟又被稱之為地區經濟,指的是分布于各個行政區域當中的國民經濟。從某種程度來說,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具有綜合性與區域性等特點。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當中,在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在經濟方面聯系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特色經濟區。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五大特點主要包括全國經濟版圖呈現五個梯隊、中西部地區的GDP增速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各省市的經濟增速普遍下滑、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快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于東部地區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分中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就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從幫扶機制、財政投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強內生發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然而,未來如何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為關鍵性問題,又怎么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銜接,防止脫貧人口再次返貧、出現規模性返貧問題,也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點之一。
部分區域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很多,部分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的第二產業比重偏低,這些區域的工業發展較為滯后。
城鎮化水平與GDP之前存在正相關關系,然而部分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城市發展速度緩慢、城市整體規模偏小以及城市密度偏低等,這些指標基本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自改革開放之后,集體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私營經濟以及股份制企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部分區域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較為緩慢,尤其是中部地區,非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城鎮從業人員當中,非國有經濟人員的比重也非常低。
一直以來,很多地區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等體系不健全,觀念落后,思維保守,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失去了區域特色,比較優勢不突出,創新積極性、關聯度不高,無法形成合力,更無法構建次級增長中心,導致區域內部出現了惡性競爭。
“十四五”規劃中制定了2035年遠景目標,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一個大的轉折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區域發展的規劃及政策編制上出現一定難度,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后發優勢指的就是與其他地區相比在市場需求、產業結構、人力資源開發等各個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地區發展潛力與收益空間。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例如中部地區的資源組合與空間匹配條件相對較好,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生態條件較好、市場潛力較大、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交通便捷、教育基礎較好。所以,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深挖潛力。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協同不斷加強,區位優勢在不斷減弱,很多地區都會遇到很多發展機遇,即西部大開發、東部產業結構升級、知識經濟的發展等,所以在發展區域經濟時需要明確自身在區域格局中所處的位置,結合自身定位及資源優勢,積極把握機遇,主動出擊。
在發展區域經濟時,常用的理論模式有四種,即跳躍式發展模式、為東部經濟服務發展模式、梯度發展模式以及以東部發達地區為目標的趕超發展模式。地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例如中部地區可以選擇跳躍式發展模式。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對于市場主體中的中小微企業來說,需要從創新出發,營造創新環境,構建創新平臺,引進高素質科技型人才,夯實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
國務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抓好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可以依托兩個方面:一是依托中國之治,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四個不摘”,加強市場對脫貧的引領,堅持精準扶貧制度剛性和綜合減貧制度韌性,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城鄉融合形成市場規模優勢,以此帶動產業發展,強化小額信貸直達農戶,以金融工具鞏固產業脫貧成果,幫助鄉村產業振興。
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完善以政府、企業、高校等各個方面為主的創新系統,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將區域經濟變得更加強大。在進行觀念創新時,要用科學思想武裝頭腦;在制度創新中,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與市場體系建設;在技術創新當中,要實現產業化。區域需要大力發展工業,提高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程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工業化水平。此外,區域需要充分發揮比較的優勢,培育自身的特色經濟,突出經濟發展的亮點。實現產業鏈的創新資源引進,要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創新研發新技術。
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動機,以核心城市為龍頭實現相互合作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手段。若城市化滯后且中心城市缺乏輻射力,將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此,需要加強城市群建設。這就需要加強農村發展非農產業與城市化進程的結合,也需要加強城市在工業化中的主導作用,形成城市圈。
近年來,民營經濟不斷發展,成為了公有制經濟的補充,無論任何地區都離不開民間投資的支持,且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所以,若想實現區域經濟的創新創造,就應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制定鼓勵民營經濟的政策文件,根據公平競爭的原則放寬民營經濟的領域,讓民營經濟逐漸參與到教育、衛生、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當中。首先,需要健全市場體制,完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需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緩解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此外,需要鼓勵民營經濟并購國有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的成長。
僅靠市場機制無法調節區域經濟的差距,市場失靈會導致區域經濟失衡,若想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加強政府干預。從實際情況來看,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僅依靠自身的增長能力,也依靠政策扶持,東三省與西部地區的崛起也展現出了政策扶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為此,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針對各個地區的具體狀況進行政策傾斜。當前,針對東西部地區的支持政策較多,但是針對中部地區的支持政策相對較少,所以應當使財政政策向中部地區傾斜、使稅收優惠政策向中部地區傾斜,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地區經濟發展的后勁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所以需要完善交通、河流以及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與各地區的交通,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首先,需要加大公路、航空的建設力度,改善交通條件。其次,需要促進航空事業的發展。此外,需要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保障農民的利益。除此之外,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的未來布局,強調新基建的超前規劃,做好產業發展與基礎建設相輔相成。
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創新創造時,需要解決三農、工業發展落后、城市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并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維,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發展農業、工業,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加快城市群建設,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