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雅鴻
【摘要】本文以金昌廣播電視臺廣播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實踐為例,闡述基層廣播媒體在慶祝建黨百年宣傳中如何全媒體聯動,講好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做好紅色文化資源的忠實傳播者和守護者。
【關鍵詞】媒體融合 廣播節目 紅色文化 紅西路軍故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傳承好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褪色,是主流媒體人的職責與使命。地方廣播媒體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融媒體傳播技術,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使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真正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傳承。
一、踐行“四力”, 挖掘紅色故事
融媒體時代,如何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時代精神”主題,講好黨史故事、講好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故事,這對金昌廣播電視臺這個地市級媒體而言,是一個重大主題。
1936年10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兩萬多人組成西路軍,歷時197天,遠渡黃河,出征河西,歷經古浪、永昌、山丹、高臺等大小百余次戰斗,行程數千里,殲敵兩萬余人,最后兵敗祁連,喋血河西,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永昌隸屬甘肅省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和張掖之間,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和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紅西路軍在永昌血戰40多天,留下了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85年前,紅西路軍在這里建立了河西地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播撒革命火種。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得解放的思想植根于人民心中,講好紅西路軍在永昌的故事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參觀時指出:“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新聞媒體在新形勢下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西路軍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金昌廣播電視臺主創人員踐行“四力”,多次到永昌采訪黨史工作者、當地老百姓,探訪紅西路軍戰斗過的地方,重溫紅軍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發掘新的故事,尋求聽眾最大共鳴點。在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主創人員聽老同志講述1936年冬,時年23歲的紅西路軍戰士王定國在創建中華蘇維埃永昌區政府過程中,和前進劇團的戰友及永昌人民結下深厚的軍民魚水情的故事;在永昌縣紅山窯鎮毛卜喇村,聽永昌老人講述紅西路軍與敵人的戰斗細節、回憶其祖父救助紅西路軍受傷戰士的故事;在前進劇團遭遇戰遺址前,71歲的村民趙定賢講述當年任紅西路軍婦女抗日先鋒團副連長的母親龔少明在和敵人殊死戰斗中死里逃生、流落民間的坎坷經歷……
一路采訪下來,這一幕幕紅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浴血西征的場景沖擊著、感動著主創人員,為節目創作注入源源不斷的靈感。主創人員先后創作了《紅軍老戰士王定國與永昌的一世情緣》《站在祁連望金昌》《初心永恒——西路軍在永昌》《讓歷史告訴未來》等廣播新聞專題、反映紅西路軍在永昌播撒革命火種的廣播音樂劇《焉支花開》、廣播文學專題《血鑄豐碑》《不能忘卻的紅色記憶——作家張弛談<戰馬之歌>與紅西路軍的故事》等,推動紅色經典、紅西路軍故事通過電波,走進百姓心中。
二、守正初心使命,講好紅西路軍故事
如何創新表達、講好紅西路軍故事,向聽眾傳遞堅定的革命理想及必勝信念,筆者認為,鮮活的故事可以有效增強廣播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講好紅色故事的重要切入口。
(一)精心選材,宣傳紅色文化
主創人員深度挖掘域內豐富而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掌握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通過人物講述、實地采訪,全面了解紅西路軍轉戰永昌、建立紅色政權、浴血奮戰的故事。主創人員精心策劃主題,開辦《西路軍鏖戰永昌》《永昌故事——紅色永昌》等專題欄目,把當年紅西路軍戰士在永昌浴血奮戰40多天、有力策應河東紅軍戰略轉移、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及建立河西走廊蘇維埃政權的悲壯歷史和紅西路軍在永昌戰斗的事跡全景式地呈現給聽眾,將永昌縣的紅色文化推向全省乃至全國,有效提升了永昌縣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二)創新表達,講好紅色故事
永昌紅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征戰河西走廊期間堅持鏖戰40余天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是河西走廊現存唯一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指揮部在縣城的駐地。此前,金昌廣播電視臺也在講好紅色故事的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例如: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金昌廣播電視臺在永昌紅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舉辦了《緬懷先烈憶初心》廣播直播節目,主創人員緊扣“不忘初心”這一主題,以找尋紅色印記、傳承紅色血脈為主線,通過黨史專家連線、作家講述、紅軍后人訪談和大量真實故事的錄音采訪,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紅西路軍兵敗永昌之后,當地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失散、流落、受傷的紅軍將士,并掩護、護送他們撤離河西走廊,把革命的紅旗扛到延安,匯入革命洪流之中的長征故事。在歷時兩個多小時的直播中,動人心扉的紅色故事通過主持人和文史專家的娓娓道來,塑造了紅西路軍用革命言行證明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英雄形象。用故事感染聽眾、贏得聽眾,用真理的力量厚植共產主義信仰,傳承紅色基因,帶給聽眾心靈的震撼和思想洗禮。節目播出過程中,聽眾紛紛在媒體平臺留言:為這片紅色土地所感動,為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所感動,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守所感動。實踐證明,成功的節目不僅唱響了時代主旋律、傳承紅軍精神、反映時代脈動,而且在講好紅西路軍故事的同時,提升了廣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三、緊扣時代主題,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在新的歷史時期,廣播如何使愛國主義精神在聽眾心中落地生根,金昌廣播電視臺立足于本土獨特而豐厚的紅色教育資源,將“紅色教育”主題貫徹到各個廣播節目中,在新聞、音樂、文學等節目中全方位呈現,通過宣講紅色故事、傳唱紅色歌曲等方式,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效果。
金昌廣播電視臺開辦了《紅西路軍在永昌》等新聞欄目,講述《前進劇團郭家磨莊遭遇戰》《東十里堡之戰》《鄔家油坊爭奪戰》《北海子戰斗》《水磨關之戰》《南沿溝之戰》等一個個生動的戰斗故事,真實還原了紅西路軍鏖戰永昌場景,讓聽眾從這些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再現廣大紅西路軍將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情懷。
在音樂節目中,主創人員對紅西路軍故事進行再度深入發掘,收集整理了大量當地群眾編唱的紅西路軍的小曲、故事,創作了音樂廣播劇《焉支花開》及系列專題音樂節目《紅色記憶》,既有聽眾熟悉的民間小曲和西北花兒歌曲的運用,又有全新創作的弘揚主旋律內容,紅西路軍血戰永昌的英雄形象通過電波立體地呈現在聽眾面前,達到了主題性和音樂性的完美統一,為慶祝建黨百年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文學節目打破以往的結構方式,以全新的視角再現歷史。金昌籍作家張弛所著長篇小說《戰馬之歌》,從“戰爭與馬”的視角描寫了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遠征甘肅河西走廊這一偉大歷史事件。主創人員精讀全書并深入采訪作者,采制了文學專題節目《不能忘卻的紅色記憶》,引起聽眾強烈反響,隨即又開辦了主題為《血鑄豐碑》的系列文學專題節目,該節目打破常規,加入大量采訪并運用影視劇中表現紅西路軍在河西戰斗的原音,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創造了聲音蒙太奇效果。文學節目通過故事講述等方式講活黨史、講“火”黨史,讓紅色歷史深植于廣大聽眾心中。
四、融合傳播好聲音,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融媒體時代,融媒互動、矩陣傳播是彰顯紅色文化影響力的有效路徑。為此,主創人員策劃發起“重走紅軍路”特色實踐體驗活動,設計“接力新長征”小程序,向聽眾征集近萬條短視頻,利用H5、短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多端發布、滾動宣傳紅西路軍故事。在愛金昌新聞客戶端、金昌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推出一系列新媒體產品,如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的360度虛擬現實全景展示、動漫風格的《紅軍戰斗過的地方》創意視頻產品、短視頻《紅西路軍在永昌》等。此外,還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吸引廣大聽眾特別是青少年聽眾參與黨史學習實踐,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沉浸感、代入感、體驗感,讓紅色資源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發揮獨特作用。為使節目更貼近青少年需求,節目組還聯合學校組織開展了瞻仰革命舊址、祭掃烈士陵墓等活動,邀請重大歷史事件親歷者走進直播間、走進課堂、走進網絡,講紅西路軍故事。
五、結語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薪火相傳。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廣播人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將傳承紅色基因化作自覺行動;發揮專業優勢,拓展廣播傳播渠道,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做紅色文化資源的忠實傳播者和守護者。
注釋
①《習近平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9/0821/c1024-31308807.html.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