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芳 程雅菊 周海平

摘要:在蘇南地方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對高職院校服務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校政行企協同提升高職院校為研究目標,介紹了校政行企聯動的作用和意義,分析了四方聯動存在的問題,對“校政行企”協同的途徑與對策進行了探索,總結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政行企”協同下開展產教融合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校政行企;高職院校;服務能力
2014年5月,國務院頒發并執行《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行業組織要履行好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職責。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號),引導解決校企合作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一系列的文件發布,為校政行企聯動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校政行企”協同的作用和意義
“校政行企”協同是指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政府、行業、企業四大主體協同,解決地方企業的人才需求和技術需求的問題。
1.1政府引導實現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重點產業相對接
政府以民為本,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謀劃地方產業發展。高職院校的發展要與政府的長遠規劃相協調,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與地方重點產業相對接,為專業發展謀出路。
1.2行業引領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職業對接
行業協會是行業企業的代表,來自于企業,為企業發聲,主要任務是服務企業。但作為非營利性質的組織機構,在為整個行業的整體公共利益考慮時,不能僅僅著眼于滿足企業的即時利益,還要有為行業發展儲備人才培養的長遠計劃,發揮好企業崗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1.3企業參與實現教學內容與技術進步對接
企業是營利組織,兼顧社會責任。在產業升級、技術變革的新挑戰中,只有通過合作獲得人才和技術等可持續發展資源,才能適應組織生產方式變革。與高職院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可以實現經濟利益的更大化。
2“校政行企”協同存在的問題
2.1政府主導功能不足
“校政行企”在合作過程中,政府發揮的主導功能不足,合作關系比較松散。非營利性的學校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之間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的合作,對企業而言長遠來看有機遇,短期來看也有風險。這就需要政府的相關政策來降低企業參與的經濟風險,提高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
2.2行業協調功能不明顯
雖然職業教育先關法規中出臺了不少要求行業企業參與職教改革的要求,但是根據區域實際出臺政策的較少,表現出“中央熱、地方冷”,沒有形成上下貫通的態勢。行業組織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參與者”“協調者”的作用,引領作用不明顯,促進作用不突出。
2.3企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
雖然說企業有社會責任,但是在中小型、甚至小微企業發展中,沒有建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標準體系,大部分企業沒有設計科學的頂層模式,缺乏人才儲備、技術儲備的長遠規劃,往往出現缺人時緊急火燎地招人、技術故障時焦頭爛額地找人的情況,與高校合作的長遠意識不強。
2.4院校與地方產業鏈的需求定位不夠精準
職業院校沒有精準定位產業鏈需求,優質資源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與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不強。
3“校政行企”協同的途徑與對策
3.1找準定位、明確職責
(1)職業院校作為教育機構,在“校政行企”協同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高校以人才培養、科研服務、成果轉化等為主要利益點,不僅需要資金、設施、設備等支持,更重要的是人才需求信息、產業升級中技術和知識等。辦學需要不斷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企業、社會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通過校企合作,構建規范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圍繞服務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需求開展科研工作,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
(2)政府是教育發展的主體,在“校政行企”協同發展中處于主導地位?!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責任促進各主體共同承擔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責任。政府四方聯動中作為“引導者”“推動者”和“監管者”,應當強化責任擔當,通過提出戰略、制定規劃和政策、實施監管與宏觀調控,主動構建各方主體積極參與的產教融合,推動落實《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政策文件明確的職責,營造企業主動參與辦學的良好氛圍。
(3)企業在“校政行企”協同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企業應當履行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行業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就是要求行業企業承擔教育責任。企業的發展從長遠來講是人才的競爭和技術的競爭,是四方合作中最大的投資人和獲益者。
(4)行業在“校政行企”協同發展中處于輔助地位。行業協會作為“參與者”“協調者”,應主動承擔搭建信息化平臺、增加信息共享度,主動提供社會化的服務,發揮橋梁中介作用,將產業鏈、教育鏈優勢資源匯集共融,拓寬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提升產教深度融合。
3.2精準施策,協調共贏
3.2.1財政激勵
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損,企業在校政行企協同合作中頻繁出現“三分鐘熱度”情況,影響合作的預期效果,所以財政激勵是最有效的方式。2019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部分省市出臺了相應的辦法,對進入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內生動力,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促進人才在企業和院校之間的流動。
3.2.2文化激勵
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高職教育,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環境。如地方政府清除對高職院校的各種歧視性政策,落實高職院校師生與本科院校師生的平等地位;對具有突出成績的高職院校進行宣傳和獎勵,扭轉人們對高職教育的歧視心理。
3.2.3政策激勵
行業協會是非營利性組織,在參與校企合作方面,要加大、落實和細化激勵政策,為參與校企合作的行業協會提供專項經費,對于有資質有能力且沒有實際困難但拒不進行“校企合作”的行業協會制定適度處罰措施;同時還應加強完善政策執行過程的動態監管、及時評價和反饋成果制度,將激發行業協會參與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落在實處,產生實際效果。
4“校政行企”產教融合的具體實踐——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4.1學院內部優化頂層設計
常州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中小企業鱗次櫛比。在工業4.0的形勢下,轉型升級的需求非常迫切。根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為促進產教融合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協同科技、教學、人事、招生就業、繼續教育、國際交流等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全方位構建網絡立體式服務體系:動態進行專業設置,以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人才作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依據,根據招生就業情況,施行末位淘汰制,進行動態調整布局,并設置地方企業行業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訂單班;通過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建立聯合辦學機制,協同創新,并通過學院技術轉移中心進行項目孵化;建立人才雙向流動渠道,采用柔性人才聘用制度,聘用產業教授對接學院專業教學發展,通過教師科技鎮長掛職、企業教師工作站、教師一人一企等制度加強產教融合深度;對接地方,舉行定制培訓班,滿足企業人才培訓提升需求;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服務國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進一步提高地方企業國際競爭力。
4.2產教融合主要具體實踐
4.2.1共建平臺
學院與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江蘇檢驗檢疫質量研究中心、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共建常州檢驗檢測認證學院;與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共建國家開放大學石油和化工行業學院、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實現學歷教育與國民終身教育互通互認。牽頭組建全國檢驗檢測認證職教集團(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全國醫療建筑職教聯盟、長三角綠色化工與醫藥一體化發展職教聯盟。聯合江蘇地坪行業協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哈爾濱焊接研究員、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團)、中檢邦迪、京東集團、中天汽車、北京東方仿真、藍澄晶體科技等大院大所及龍頭企業,共建8個產業學院、10個實訓平臺,累計吸引企業投入7280萬元。
4.2.2科技服務
學校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高效供給高品質技術服務。建有各類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25個,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工程中心3個,省級服務平臺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年度“四技”服務到款額超5000萬元,科研到賬經費超2000萬元,連續多年位居省內高職院校第一方陣。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是全省少數具備獨立申報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格的高職院校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重點科研任務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擁有高職唯一具有合同認定資質的省級技術轉移中心,年度成果轉化到賬1200萬元。四度蟬聯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
4.2.3訂單式培養與社會培訓
學院與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等行業領軍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項目36個、訂單班30個。
在政府主導作用下,開展各類社會培訓。2020年累計開展培訓80期,11400余人;開展各類技能鑒定2300余人。響應國家高職院校擴招兩百萬的政策,開設企業班40余個,共計招收學員1700余人。
4.2.4人才互聘
在人才引進與互聘方面,柔性引進產業教授,國外知名專家、國家勞模等高層次領軍人才,成立勞模工作室等,深度參與專業開發。靈活機動聘任企業的管理人員協同參與管理校企合作班級的教學管理工作。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學院教師積極響應地方“雙十百千”行動、“科教城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活動,提升科研服務水平。
5總結
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的視角,構建“校政行企”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學校能夠更好地明確自身在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實現與政府、行業、企業對接協作,實現良性互動的產教深度融合。
作者簡介:秦海芳(1978— ),女,江蘇武進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