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應結合專業特點,依托實習實訓,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這也就意味著在落實職業教育的《職業學校校企促進辦法》過程中,要與時俱進地強化勞動教育內容。為此,有必要構成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機制,有效地依據《職業學校校企促進辦法》實施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本研究依據整體性課程理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課程建設為載體,構建了行、企、校協同參與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機制,并提出實施課程教學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40-015;G525.5 文獻標識碼:A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導綱要》采用分類分層指導原則,對各級各類勞動教育進行了具體細化。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要求是“依托實習實訓,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提升創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斷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為了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育人職業教育改革,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這就為高職院校落實《指導綱要》,開展校企合作勞動教育奠定了法律依據,也為規范高職院校勞動課設計和教學提供了政策途徑。
一、課程觀審視
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據此調查結果,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不但與專業教育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而且專業課對勞動教育的影響也是第一位的。由此,開展校企合作勞動教育不但是高職教育育人教學規律的反映,更是實施有效勞動教育的最佳途徑。
開展勞動教育,其實質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整人”,這就要求從整體性課程角度構建育人課程,服務于培養“完整人”。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就是將企業頂崗實習的專業課、勞動課和《指導綱要》要求勞動習慣、意識等隱形教育內容融合起來,形成顯性和隱性課程、專業課和勞動課相融合的整體性課程。其構成形式如圖1所示。圖1中的勞動觀就是培養學生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勞動觀;課程知識是指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時所學的專業課技術知識,該知識也是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知識,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知識要素;“勞動精神是勞動教育的核心指向”的勞動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就是《指導綱要》所要求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內容。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問題能力已成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的主旋律,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是找準課程與思政要素的結合點方法為社會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課程知識的相融合奠定了“結合點”理論基礎。即以頂崗實習中的生產實踐問題為“結合點”,將社會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課程知識融為一體,形成整體性勞動課程。該整體性課程也就是原校企合作開發專業課的深化,從專業知識傳授延伸到社會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培養,更加注重課程育“完整人”的教育功能。
(一)社會主義勞動觀
從技術哲學角度,高職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就是在企業生產第一線制造“技術人工物”的人才,“技術人工物”也就是《指導綱要》所指“物化勞動成果”。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也就是“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過程。“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性活動過程。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活動首先便是勞動,這也正是實踐哲學的邏輯起點。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為我之物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結果,它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融洽和和諧,從而在情感上形成了美感,即“美就是主體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主體本質力量也是“以真善美為指向的人性能力,其涉及認識能力、道德實踐能力及審美能力”。具體到《指導綱要》,就是依據社會主義勞動觀,發現和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綜合職業能力。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勞動觀不但是各級各類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也為通過勞動教育培養高職應用型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理論根基。
(二)課程知識
技術哲學作為高職教育專業課哲學基礎,不但為高職教育的存在奠定了人才類型學基礎,也為勞動課與專業課融合奠定技術知識哲學基礎。技術知識的政治性要求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承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社會功能。將社會主義勞動觀與客觀的技術知識相融合,既勞動課“政治育人”與專業課“知識育才”相結合是符合課程知識哲學觀要求的,二者的融合解決了目前專業課“無勞動觀念、無勞動意識”人才培養的缺憾。
(三)勞動精神
職業學院的“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可以體現在新時代勞動精神這一話語之下。具體可歸納為“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認真負責的擔當精神、不計回報的奉獻精神及相互關愛的團隊精神”,這也是工匠精神、應用型人才核心素養所蘊含的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凝練。這種勞動精神正是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在企業參與真實生產過程中,通過企業文化、身邊師傅的榜樣力量習得的。
總之,《指導綱要》下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觀是勞動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整體性課程,其課程建設以“生產中的實踐問題”為結合點,將社會主義勞動觀培養、勞動精神培育和課程知識傳授三者融合一起,旨在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二、課程設計
根據科學研究綱領理論,整體性勞動課程也是一種科學研究綱領,依據其硬核與保護帶理論,如設計圖2所示的由“硬核”的社會主義勞動觀、“保護帶”的課程知識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啟示法”勞動精神三層結構課程。
(一)硬核
對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強化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通過社會主義勞動觀學習,使學生在理論上可以明晰勞動教育對自身成才、成人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指導綱要》精神實質。即與中小學不同、對于高職以上層次的勞動教育而言,學生不但要知道勞動教育的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他們應學會用科學的社會主義勞動觀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失去社會主義勞動觀這一“硬核”,也就失去了專業課勞動育人職能,或失去了《指導綱要》所要求的勞動教育的專業依托的載體,無法實現全程勞動教育思政育人理念,也就不能將《指導綱要》落實到課程教學實處。
(二)保護帶
所謂“保護帶”,實質上是一些輔助假說,這些假說圍繞在“硬核”的周圍。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保護著“硬核”,竭力地不讓“硬核”遭到經驗事實的反駁和推翻。作為“保護帶”的課程知識要求以社會主義勞動觀指導專業課程知識教學實踐,專業課知識不能沒有社會主義勞動知識內容。如同課程思政要素挖掘一樣,也需要從課程知識背景中挖掘勞動精神,形成專業課程勞動教育要素,其教育要素也就是《指導綱要》提出的勞動課教育內容。依次勞動要素開展勞動課、專業課相融合的勞動教育,避免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的空洞化。
(三)啟示法
“啟示法”位于“硬核”和“保護帶”之間,具有正、反兩方面功能:正面啟發法是“硬核”可以主動地發現新規律,解釋新現象;反面啟發法則是通過增加修改保護帶的假說,防止不利的經驗事實直接針對“硬核”。將勞動精神作為“啟示法”,正面功能是以勞動精神為載體,挖掘與社會主義勞動觀相一致的課程知識所蘊含的勞動教育要素;反面功能則是要用勞動精神審視課程教學,保證課程教學實踐不偏離社會主義勞動觀。正是“啟示法”勞動觀的正、反兩方面作用,建設高職院校勞動課程需要新時代勞動精神這一經驗事實做橋梁,將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和課程知識傳授“黏合”在一起,保證課程知識教學和勞動育人教育目標相一致。
三、課程教學
《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規定“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應當充分發揮作用,參與校企合作績效評價,并提供相應支持和服務,推進校企合作。”隨著我國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深化,依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和三螺旋創新理論,可構建圖3所示的行業、企業、學校三方參與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機制。
課程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為了避免校企合作開展勞動教育的形式化、空洞化,必須根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和《指導綱要》等校企合作育人要求,校企合作開發勞動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實施勞動教育育人。圖3所表示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機制是: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應根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和《指導綱要》組織企業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勞動課程教育,并對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考核;企業在為學校提供頂崗實習崗位同時,也要將勞動教育納入校企合作育人環節中;學校必須在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幫助下,主動承擔校企合作的勞動育人教學職責,盡量減輕合作企業對學生的管理和教學壓力。通過圖3以學生為中心的行業、企業、學校深度融合勞動教育運行機制,達到高職教育育人教育本質的目的。
四、結語
《指導綱要》的落實實施給新時代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育人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面對新形勢,只有將勞動課與專業課相融合,形成社會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精神培養和課程知識傳授一體化的整體性課程。并依此為載體,結合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實際,實現行業、企業、學校協同勞動育人機制,實現勞動育人效果最佳化。
作者簡介:戴智偉(1992— ),男,江蘇揚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