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穎 鐘磊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培育和意識形態建設。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希望,肩負著實現偉大復興夢的時代使命,因此,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環節。基于此,高校需要加強思政課程教育、重視社會實踐環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網絡教育平臺,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度。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主流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意識形態工作對國家政權穩定和社會繁榮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是國內外社會思潮交流交鋒的前沿陣地,承擔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一批批建設者的重要任務。大學生肩負著時代的擔當和使命,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大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力度,能為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大國崛起提供精神力量。文化因素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著力點,是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生動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基因,努力探尋出培育文化自信與意識形態教育之間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幫助大學生有力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風險挑戰。
1 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1.1 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建立在人們對本國文化充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應對文化的價值理念及發展前途給予充分肯定,并積極踐行本國的文化價值理念。我們的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鮮明特色,紅色革命文化彰顯了中華兒女愛國、勇敢、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幾千年來沉淀的文化基因給予了歷代中華兒女強大的底氣,是炎黃子孫寶貴的精神家園和智慧寶庫。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為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也是激勵一代代大學生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1.2 文化自信能提高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成效
意識形態工作采取直接灌輸式的教育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通過文化這個有力載體實現情感上的共鳴,確保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中華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一方面提升了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意識形態教育能夠為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提供安全堡壘,抵制錯誤思潮對文化領域的侵蝕,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大學生可以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汲取文化精髓,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從革命文化中深刻緬懷那些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而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革命先輩,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先進文化所孕育的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精神,從中國文化發展史中厚植愛國主義精神。文化自信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
2.1 多元文化對意識形態領域產生沖擊
中國社會大步邁進新時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隨之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發展階段,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采取更加隱蔽的手段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其主要目的就是破壞中國文化發展,弱化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壓制中國的發展。部分大學生深受西方國家電影、電視劇和音樂的影響,在無形中接受了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念,改變了此前形成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例如,當今部分大學生崇尚個人主義,對中國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集體主義和團結精神不屑一顧;部分大學生癡迷于過西方的萬圣節和圣誕節等,卻對我國的傳統佳節失去興趣。多元文化現象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逐漸喪失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加大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難度。因此,在多元文化思潮涌動的局面下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需要對西方在文化領域的霸權主義重拳出擊,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
2.2 思政課成效不佳
我國思想政治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以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出發點,但實際上往往側重于對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思想品德進行培養,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形成了以德育人與以文化人相割裂的局面。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老師通常采用灌輸方式向學生輸入書本上的知識,對中華文化的介紹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沒有進行深度挖掘,空洞的教學無法激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大篇幅的文字內容過于枯燥,會對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老師沒有充分意識到實踐環節的重要性,造成了教師對課堂話語權的壟斷,忽視了大學生的實踐需求。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啟發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也是一種推動理論知識向實踐環節轉化的過程。對大學生而言,只有親自實踐,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才能把知轉化為信,把信轉化為行。但目前的思政課程通常以教師為主體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實踐環節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
2.3 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欠缺
校園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地點,校園文化建設與其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息息相關。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一定的育人價值,對大學生文化認知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有所助益。但目前許多高校都把資金和精力放在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上,對無形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視度卻不高。其往往對教學設施過多投入,而沒有在文化因素、校史校訓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在校園活動的安排上也以實用性為導向,忽視了對文化自信的培育。社團活動具有功利性和速成性的趨勢,服務于學科建設和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而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活動卻很少舉辦,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4 網絡環境紛繁復雜
當前網絡環境紛繁復雜,網絡文化泥沙俱下,網絡秩序雜亂無章。網絡上傳播的信息真偽難辨,有些文化傳播為博人眼球而變得低俗不堪。近年來,隨著“網紅事物”的興起,過于追求浮躁的表面而忽視文化底蘊的局面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文化影響力與傳播力的提升,在社會上刮起了一股浮躁之風。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相較于其他受眾群體,更加追求個性化,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這部分人尚處于成長階段,理解力和判斷力受到一定限制,極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煽動,盲目跟從網絡新興事物,而對我國先進文化產生懈怠和不滿。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學業壓力,受到網絡不法分子的輿論煽動會產生不滿情緒,這種負面情緒逐漸形成“非馬”和“反馬”的傾向,嚴重動搖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3 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路徑探析
3.1 立足思政課程教育,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
思政課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要陣地,需要重點提升教學質量以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首先,思政工作者要將中華文化作為思政課的育人元素,大力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鼓勵大學生深層次、多角度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和歷史背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礎。其次,高校思政老師要激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興趣,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正確辨析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從而高度認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再次,思政課堂要改變長期以來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來,將文化自信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到大學生的頭腦中,深入挖掘文化自信元素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入人心保駕護航。最后,要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了解大學生的喜好,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大學生喜歡的新潮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應用云媒體、欣賞優秀影視作品等方式展示中華優秀文化。例如,在課堂上播放廣受好評的《洛神水賦》《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體現民族特色的國風節目,鼓勵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創新,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提升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度。
3.2 重視社會實踐環節,保證文化自信融入效果
文化知識的吸收離不開實踐環節的鞏固,文化自信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實踐的升華,因此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文化自信的成效。首先,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到文化博物館、革命紀念館、黨史展覽館等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使其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文化底氣是我們取得更大成就的精神指引,要通過實踐環節升華愛國主義情感。其次,高校可以組織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如在傳統佳節開展民俗活動,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制作月餅、元宵節展覽花燈等,在活動中開闊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最后,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公益行動,帶領大學生走進社區、養老院、下基層,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奉獻愛心,使其體會到中華民族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擔當,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3.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圍
校園環境影響著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成效,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熏陶大學生,改變大學生,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散發文化氣息的元素,如經典古詩詞展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名人雕像等,讓大學生不自覺地融入其中,受到文化的浸潤。其次,可以增設以紅色革命文化為主題的展館,宣傳革命先烈及其奮斗歷程,將愛黨愛國、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等價值觀念充分彰顯出來,讓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再次,高校可結合自身校史校訓開展體現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充滿文化自信的校園環境。例如,可以定期舉辦唱紅歌比賽、古詩詞鑒賞大會、百年黨史競賽、校史校訓知識問答等,讓學生在展示自身才藝的同時,充分掌握文化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總之,要讓文化自信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有力抓手,讓大學生在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中自覺接受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3.4 利用網絡教育平臺,提高網絡文化建設水平
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新興媒體層出不窮,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加大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難度。因此,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推動大批優質網絡文化資源形成,通過網絡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緊貼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意識形態的培養全面優化網絡平臺。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學校專屬的公眾平臺上開設專門的文化教育欄目,每日定時推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黨史知識、時政熱點等內容,定期舉行書法國畫比賽、唱紅歌活動、古詩詞賞析等活動,并用比賽和抽獎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方便大學生交流和學習。另一方面,高校要聯合相關部門凈化網絡空間,守好文化安全的大門,幫助學生提高辨別網絡真假信息的能力。學生自身要提高網絡安全素養,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中提高警惕,抵制不良誘惑,樹立安全底線。
4 結語
文化自信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路上的內生動力,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項長期性、艱難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充分把握好思政課堂主渠道,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社會實踐平臺,把握網絡媒體主陣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引導大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守正創新,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篇章。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要緊緊圍繞文化載體,為幫助大學生成長為時代新人筑起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0.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作者簡介:李志穎(1997—),女,安徽六安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鐘磊(1965—),男,湖北荊門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