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電路分析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電路分析基礎教學改革的路徑,經過數據的對比證明了教學改革的效果。
關鍵詞:電路分析基礎;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引言
近些年來,在全國普通本科院校中,有多所學校逐步走向技術應用性大學。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是我省第一批應用型本科院校,電路分析基礎是該校電類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側重于對電路理論的分析和工程,課程是面對一年級學生開始的課程。經分析,目前電路分析基礎課程在我校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與實際應用電路較遠,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2)電路分析基礎課程中的理論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3)大班授課的情況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1.電路分析基礎教學理念
針對以上情況,仔細分析了我校應用型本科的學生特點,經過課程團隊的分析與討論,電路分析基礎確立的教學理念為;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采用現代化工具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改變授課策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2)教學內容中增加實際應用電路。增加實際應用電路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實際問題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教學中充分利用仿真軟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利用仿真軟件實時的演示、驗證、分析和討論理論知識點,可以增強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4)課外利用科技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改革路徑
2.1對專業、往屆畢業生和在讀學生需求調研
此次調研分為三個部分:深入專業調研、對我校往屆畢業生調研和對目前在校生的需求調研。首先深入專業調研,結合專業里的后續課程及其應用,深度挖掘本課程的教學案例。再者,對我校往屆畢業生進調研,了解他們的觀點,工作前具備哪些技能和知識對未來的工作比較重要。最后對本校即將上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同學進行調研,了解他們的需求。結合三部分調研的結果可知,我校的大部分學生選擇畢業后參加跟專業相關的工作,并且愿意為了將來的工作付出努力。
通過對專業和往屆畢業生的調查可知,企業需要的人才應當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工程綜合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技應用能力。通過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需求,學生的學習動力明顯被調動起來。另外,教師了解了企業需求后,可以結合課程生成鮮活的案例加入到教學中去,了解了學生的意愿后,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和實際電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2建立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目標
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方面,設計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學習產出目標如下所示:
(1)知識目標:掌握電路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的分析方法。
(2)能力目標:掌握專業所需電路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有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獲取新知識的學習能力,并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素養。
2.3電路分析基礎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
課程中加入我國工匠精神、科學家的介紹、我國航天精神等以“如鹽化水”形式影響學神的價值觀。例如在變壓器的內容會增加我國高壓輸電中電壓與電流的測量原理。
2.4電路分析課程中引入在線仿真
由于課程內容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這個情況對電路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在講授的過程中,適時的加入開源在線仿真軟件circuitjs,能夠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對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2.5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引入了雨課堂
通過雨課堂能夠實時發布相關測試題,便于教師能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為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利用科技活動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電路分析基礎教學改革以來,課堂內外任課教師強調科技活動的意義,每屆都有將近半數的同學加入了我校、我院的科協或科研團隊,在任課教師和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全國挑戰杯大賽、全國互聯網大賽和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學們因此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更高了,也更主動了,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3.電路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經歷了2年多的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已推廣5個專業,20個班課程積累了很好的口碑,通過不斷的嘗試很探索課程建設,每一期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都有一定的提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與教學改革前的課程成績做比對如下表1所示。
從學校的評教結果來看,6位任課教師中由5名教師教學考核結果為優秀,對學生進行對課程滿意度調查顯示學生對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上述數據表明,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總結:
本文介紹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背景下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通過近三年教學效果的對比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對其他工科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歆杰,初談在線學習的是指等效,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
[2]朱桂萍,于歆杰,基于翻轉課堂的主動學習促進策略,中國大學教學,2018年.
基金項目:2021年河北省應用技術大學研究會改革項目《基于SPOC的《電路分析基礎》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Y2021257)
作者簡介:徐利娜, 1983年,女,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電子科學院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