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2012年,修訂后的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正式頒布,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成為學科培養的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學校基于核心素養培育進行了特色課程建設。
以核心素養為本的課程行動
學校探索構建符合學校特色和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課程設計注重目標達成。課程設計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以人為本,把提升學生智慧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基點;二是萃取學科與課程中的精華;三是以學生能力增長為目標開發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四是促進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與素質教育,以此作為學校特色課程體系設計的落腳點。為達成以核心素養培育為本的課程行動,學校成立以專家為引領的核心備課組,優化備課質量和課程設計,并進行教學實踐。
統整各學科,探索課程整合路徑。一是學科內滲透式整合。以國家課程體系為基礎,打破眾多版本教材單方面局限,利用固定的教學時間、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定的實施方式進行改造。二是學科間融合式整合。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在各學科學習過程中建立具有系統性的整體思維與知識體系,打破學科間的知識壁壘。三是跨學科式整合。學科間跨界整合打破學科之間的知識界限,將不同的學科連接在一起,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的思維模式。
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我們從以下三個層面探索核心素養培育路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是開發傳統節日課程,促進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及國家價值的認同。學校結合語文、思政等學科,以傳統節日課程的方式涵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深化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實現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的統一。如把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相結合,組織開展“寄一封家書”“詩詞吟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對民族的責任感和對歷史的使命感。
二是開發藝術課程,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及價值的認同。學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課程。如音樂教師開設“京劇進課堂”課程,從各班選拔熱愛京劇的學生,成立京劇社團,并聘請京劇行家親臨指導。藝術課程的開發使學生體驗到我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不朽的生命力。
三是開發特色項目課程,促進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學校結合教材內容,拓展相關課程,滿足不同年段學生的好奇心,讓創新思維、求學態度在他們心中扎根。學校開設足球、籃球、藝術體操、啦啦操、毽球、冰球、網球、滑冰、擊劍等課程,提升學生技能,鍛煉學生體魄,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提升其綜合素養。
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不僅在道德與法治、歷史、語文等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重點落實,也在其他學科中加以滲透。
建設“根”特色課程體系
學校在已有特色課程的基礎上,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融合,建立了“根”特色課程系列,包括國學經典、道德修養、科技創新、藝術陶冶等。這些“根”課程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力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為學生成長塑心鑄魂。
學校把傳統節日、革命紀念日和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一體化課程設計。每月設立一個主題,并融入到課程建設中。通過教育,讓傳統文化、革命精神根植于師生的內心,使學生不僅在日常的國家課程中,更在特色課程中得到熏陶與培育,從小具有人文情懷。
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教學的實踐,從理念到實踐,需要學科作為橋梁。因此,我們從學科視角出發,依托特色課程建設,在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