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厲行法治。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小學生而言,法治圍繞在身邊,無處不在,從小接受法治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運用正確的法治理論思維方式去認識、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法律知識是法治思維的一個具體載體,法治思維必須以對法律具有一定認知為前提,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才能具備國家觀念、規則意識,做到依法行事。然而,法律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照本宣科,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枯燥乏味。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綜合采用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活動,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等緊密結合,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法治思維。
1.以案說法,讓法治思維“深”進去
案例教學是通過真實案例來啟迪和激勵學生思考,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案說法,可以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具體事件中,設身處地地思考法律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理解相關法律規定,讓法治思維“深”進去。
因此,教師在活動設計時,要把枯燥且難以理解的知識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呈現出來,通過預設問題逐漸向主題靠近,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的思維不止停留在知識領會層面,而是更深入地理解、分析問題,從而將學生的法治思維引向深入。
例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人大代表為人民”這一主題,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人大代表的相關內容,其中的第二板塊“責任在肩 人民在心”,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大代表由人民選出,代表人民的利益參與國家管理,同時懂得人大代表依法履職,對人民負責。因此,教師可以呈現人大代表履職的真實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大代表的職責。學校校長恰好是人大代表,于是,教師安排學生對其進行采訪,充分了解身邊的人大代表是如何幫助學校解決周邊交通擁堵問題的。采訪結束后,教師在課堂中提問:“人大代表有哪些職責?他是如何履行職責的?你如何評價身邊的人大代表?”在一個個核心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得到更深層次的認識,體會到人大代表只有盡職盡責,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2.情景辯論,讓法治思維“動”起來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兩難問題。為引導學生認識問題的本質,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情景辯論活動,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辯證法看待問題,甚至找到解決辦法,使法治思維在辯論的過程中“動”起來。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單元教學中,多數小學生意識不到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關系,不太清楚權利的邊界,容易把權利行使絕對化。因此,通過組織情景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辨,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點。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權利不是絕對的,而是有界限的”這一觀點,可以在課堂中呈現“鄰居裝修影響周圍人休息”事件,組織學生針對事件進行辯論——周圍人是否有權干涉鄰居裝修?學生從不同視角出發,提出觀點,如自家裝修,別人無權干涉;別人家裝修不能影響我家人休息;裝修時間要固定,不能在中午、夜里裝修;物業、社區居委會應監督裝修,等等。通過這樣的思辨活動,學生更全面地分析了問題,也找到了解決辦法,更清楚地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在行使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3.角色扮演,讓法治思維“活”起來
教學中,面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特別是學會遵紀守法、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入手,將復雜的問題分解,在解決問題、維護合法權益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法治思維“活”起來。
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根據目標設置具體情景、安排任務,學生選擇角色進行表演,表達觀點。表演結束后,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以達到認知的深入和行動的落實。例如,在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買東西的學問”這一單元教學中,小學生對消費并不陌生,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消費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消費欲望,但又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自身權利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在本課第四板塊“維權意識不能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購物過程中要學會自我保護,增強維權意識。
在教學中,學生表演情景劇“購物的煩惱”,呈現購物中權益被侵犯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面對同學的遭遇,你認為商家可以搜身、搜包嗎?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做?”學生分小組討論后進行角色扮演,從商店保安、經理、自己、父母、警察等角色中感知不同人的心理活動,了解到忍氣吞聲或者大吵大鬧不可取,要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依法解決問題,維護自身權利才是正確做法。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使學生的法治思維“深”進去、“動”起來、“活”起來,更好地踐行法治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