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習的內容,創新培養方式,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1.結合實際教學,積累感性經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著手,創設學生比較熟悉或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從而積累感性經驗,為其空間觀念的形成奠定基礎。
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觀察并測量出牛奶盒的長、寬、高;然后讓學生思考,在打包1盒、2盒、3盒牛奶時各有多少種打包方式,以及哪一種打包方式比較節省。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牛奶盒作教學素材,學生操作起來簡便易行,也使空間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問題,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體會更加深刻。
2.引導參與操作,建立空間表象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直觀的展示、實際的操作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形成意義重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所學內容,多開展一些探究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操作中,在動手和參與中獲得感知,從而建立空間表象。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這一內容時,為使學生對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有準確的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在8cm、10cm、14cm、22cm這四根小木棒中,選取三根搭建三角形。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有四種組合方式,但是其中只有兩組能搭建三角形,另外兩種無法搭建。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學生因為參與了操作,很快就可以理解“只有任意兩條邊相加之和大于第三邊才可以搭成三角形”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分析,不僅學習到了有關空間的知識,還鍛煉了操作能力。當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增多后,對空間圖形的感知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空間觀念也會逐漸形成。
3.加強課堂互動,培養空間觀念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探究本質,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和不同特征,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裁剪、拼接,形成一個長方形,然后提出問題:拼成的長方形和之前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發現,兩者只是形狀發生了改變,面積并沒有變化,拼接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而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對應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學生通過對問題環環相扣的思考,對知識的探究越來越深入,從而形成空間觀念。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