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王慶紅 吳慶紅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生物課程的核心目標之一。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
1.設計基于科學探究能力進階培養的初高中一體化校本課程
精選實驗課程,從實驗材料、實驗技術、實驗方式、實驗范圍、課題研究方面拓展,按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個體代謝→生態研究→生物技術與社會實踐”從微觀到宏觀的層次設計實驗內容,將實驗內容進行學段水平分類,構建科學探究能力進階培養的校本課程拓展實驗體系。
同時,將實驗內容所蘊含的科學探究能力素養水平進行定位分析,設計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個學年共六個水平階段,分別安排相應的實驗項目,各階段知識要求及科學探究能力要求呈遞進關系,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下圖)。
2.科學探究能力進階培養的教學策略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初高中一體化設計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現各階段不同的教學目標。
初一年級主要采用總結歸納式教學策略。例如,“觀察多種植物細胞”一課,教學流程: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多種植物材料→完成實驗并進行分析歸類→各組交流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在觀察、提問以及交流等方面的科學探究能力。
初二年級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策略。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小實驗”一課,教學流程:準備實驗裝置(不同光照強度下收集的氣泡量)→誘發→釋疑→轉化→應用,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提高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上學期,基于問題情景,主要采用發現式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策略、探究式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例如,“嘗試提取多種植物色素并用不同方法進行分離”一課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搭腳手架(出示“色素山水畫”,提示色素提取與分離的方法)→進入情境(學生選擇材料用具)→獨立探索(學生操作,教師適時提示)→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效果評價與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能熟練使用相關儀器,通過觀察,科學準確描述生物特征、結構、功能、過程;能設計并制作物理模型;能設計并分析實驗方案中的某些環節。在“探究溫度對果膠酶催化作用的影響”一課中采用探究式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提出問題(果汁生產企業可能遇到哪些產品品質問題?如出汁率、澄清度等)→猜想與假設(果汁的澄清度與果膠酶的關系)→收集設計方案→實施探究并形成解釋(實驗操作)→表達、交流與評價→產生新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實驗進行科學規范的解釋;能夠通過對比、分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推測產生的過程及機理。
高二年級下學期主要采用STEM項目式教學策略。例如,“番茄不同外植體快速繁殖的比較及微型試管苗‘項鏈的制作”一課的教學流程:發現問題(外植體成苗率低)→設計解決方法(取不同部位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利用科學、技術、數學知識實施解決方法(選成活率高、快速繁殖的外植體制作成微型試管苗“項鏈”)→將解決方法分享并應用推廣。學生能夠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解決一些特定的生物學問題,展現出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研究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能力表現逐級提高。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能夠按照年級的升高,依次表現出下列能力的逐步提升:觀察→描述→發現現象并提出問題→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分析、解釋問題并闡明因果關系→對比、分類現象與結果并由此分析推測過程及機理→對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新的可行的處理思路→理解現代生物技術并能解決一些特定的生物學問題→交流、思辨、反思與修改,科學探究能力的具體目標要求都能夠在學生的能力表現上找到落點。
以問題為中心,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能夠培養問題意識、訓練邏輯思維,提升信息提取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證據意識、辯證思維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認知能力群的發展,提升科學思維水平,發展核心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小初高一體化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實踐研究”(批號:CDBA19087)課題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