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對廣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億萬青年的巨大鞭策和鼓舞,為新時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指引。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加強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養機制的建設,對培育和塑造新時代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認為,要進一步立足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心態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建立健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社會心態培養方法,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137-03
大學生的社會心態是大學生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認知、情緒情感、價值取向和行為傾向的總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國外文化融合力度的空前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呈現出了復雜多變的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作為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道路上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機制的建設,對于建設和諧家庭、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價值
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論指出,“環境因素、個人認知以及人的行為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其中,環境作為決定個人行為潛在因素出現,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著行為結果,行為結果是三者相互作用的最終產物。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重要部分,其社會心態的行為結果受到了社會環境及個體內在品質相互作用影響。社會心態的影響因子既包括社會環境、文化習慣等客觀因素,也包括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品質。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鞏固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缺乏社會經驗,缺乏對精華糟粕、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容易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中迷失自我。大學是青年自我提升與成長的關鍵期,是個體價值觀念與認知能力鞏固的關鍵期,思想意識與價值選擇尚未定型。在互聯網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個性張揚,注重個人內心情感表達,創新能力突出,勇于追求個人價值實現。但是由于缺乏社會錘煉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些不良網絡內容的誘導下,容易滋生不良社會心態,誘發不良甚至是違法行為。
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功能還是承擔的社會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都將健康社會心態培育作為學科教學體系重要范疇[1]。從學科教學體系本質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當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提供了學科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以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是實現大學生價值的理論基石。通過運用科學的價值觀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通過運用政治教育理論,幫助大學生正確判斷國內外政治形勢,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品質;通過運用榜樣示范教育理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榜樣人物,向榜樣看齊;通過運用法治教育理論,讓大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守住法治底線;通過培育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大學生正確調節社會情緒,弘揚社會正氣,成為當前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邏輯起點。
二、現實問題: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交往需求和心理閉鎖矛盾交織中容易滋生大學生冷漠的社會心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表現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性規定來看,踏入校園學習的大學生,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了陌生的大學校園,情緒上難免產生失落感,對結交認識新的朋友、構建屬于自身的和諧人際交往圈,以彌補遠離家鄉的感情缺失提出了迫切需要。但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成長初期,缺乏情緒上的自我調整能力,幼稚性和情感依賴性并存,加之當前大學生獨生子女數量較多,自我意識和自尊心較之過去的大學生都更加強烈,如果自我表現得不到周圍老師和同伴的理解,就容易滋生對周圍群體的恐懼和產生對社會的不信任感,拒絕主動與他們社會交往,漸漸地沉迷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最終導致大學生產生社會交往的恐懼感,逐漸與現實社會產生隔閡。
求知欲望強和缺乏鑒別能力的矛盾導致大學生產生浮躁和功利的社會心態。新時代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大學生教育教學課堂中的廣泛運用和普及,為大學生接受知識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當代大學生作為信息化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思維敏捷,興趣愛好廣泛,探索求知欲望極強。然而,新時代以互聯網信息為主要媒介興起的科學技術,導致社會各種觀念思潮泥沙俱下,特別是西方主流思潮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地位紛至沓來,各種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紛至沓來。互聯網媒體便捷化的知識獲取雖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卻也因為大學生心智發育尚不夠健全而產生各種負面效應。新時代大學生容易遭受各種不良思想的侵染,出現論文抄襲、不法套取科研資助經費、惡意打擊競爭對手、表面榜樣、組建個人利益小集體、入黨動機不純、功利學習研究等方面的浮躁社會心態。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矛盾引發大學生泄憤和躺平的不良社會心態。理想作為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反映的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民群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追求。從理想的本質特征來看,理想是人民群眾在物質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也有可能無法實現的可能[2]。站立在新時代階梯上的大學生,他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但是現實是骨感的,理想的實現除了需要不懈的個人追求,還與大學生的天賦、機遇、理想實現的現實可能等諸多因素有關。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職場求職的過程中,發現現實與理想落差過大,甚至嚴重不符,尤其是看到身邊同學順風順水、一路遙遙領先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不良的嫉妒心理,滋生意難平、悲觀的社會心態,致使部分大學生從剛剛邁入校園時候的豪情壯志跌落為現實中的不思進取,難以理性地解決和處理來自理想與現實差距中的矛盾沖突,以至于深陷于泄憤和頹廢的心態困境之中。
就業憧憬與自我迷失的矛盾誘發大學生產生厭世的社會心態。“穩就業”已經成為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關于做好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2021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與此同時,就業市場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和全球經濟形勢持續低迷的挑戰,致使本已壓力巨大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雪上加霜。新時代大學生一般自我評價很高,希望得到家長、親戚、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和認可。他們認為證明自己的重要標準就是找到一份工資報酬高、工作環境優、社會地位顯著的工作,因此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陷入了與周圍同學刻意比較的怪圈中[3]。例如當前存在部分大學畢業生將求職失敗歸咎于自己的外表問題,轉而以整容來博求面試成功率的現象,反映了大學生存在的不良自我歸因和扭曲的就業心態問題。
三、培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實現理路
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的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方法,要切實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力軍作用,用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的捍衛其在意識形態的領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鑄魂育人、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政治任務,是學生的必修課程,為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提供了理論上的行動指南。高校應按照社會心態的內容,如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心理調節能力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培育、社會情緒調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等內容,充分結合新時代新媒體教學資源優勢,著眼于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中的需求和矛盾點,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開展一對一的線上思想政治理論灌輸,及時疏導學生不樂觀的社會心態,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性思維和態度看待社會問題,促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方法的形成。
建立以學科思政為載體的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支持體系[4]。高校要切實利用好高校學科教學體系和實踐課程資源優勢,培養能夠以健康社會心態付諸社會實踐的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陣地的優勢,將健康社會心態培育融入各學科中去,結合社會心態培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矛盾,在學科教學體系中充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特征,緊跟時代發展的熱點問題,在學科教學體系中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踐平臺,以此將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扎實落地。專業課教師在貫徹執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科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關聯性,可通過教師以身作則、情景模擬、宣傳榜樣人物等學科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在真實的社會關系中學會如何做出正確的社會行為選擇,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發展所需求的行為規范準則,切實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彼此結合的過程中,提高大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知能力和水平。
充分調動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各方主體主動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環境而言,學校、家庭、社會組織都承載著大學生育人的重任,在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學生所處的社區文化、學生社團文化、班級文化、網絡環境對其社會心態機制的培育也產生了重要的地位[5]。基于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的多方主體,要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互聯互通,確保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的全覆蓋、無死角。對于家庭環境而言,家長要自覺地學習貫徹黨的大政方針,加強自身修養,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對于學校環境而言,要切實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和學科思政支持體系的優勢,實現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科學化、專業化培育;對社會環境而言,要加大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氛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錘煉意志品質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進一步整合社會心理援助和輔導資源,吸納一批來自專業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的心理輔導專業人才作為志愿者,定期到高校開設講座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志愿輔導,大力借助于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開通政務互聯網免費咨詢平臺,提供免費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救援服務,為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保駕護航。
四、結論
新時代大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擁有無限創造力的群體,更是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與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同的是,新時代大學生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凜然,新時代大學生必然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及社會進程的推動[6]。將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陣地,幫助大學生自覺地抵制社會上存在和蔓延的錯誤社會思潮,理直氣壯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好聲音,對構建理性平和、積極向上、自尊自信的社會環境氛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正心為治國之道,積極乃發展之源。”加強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方法建設,發揮大學生群體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帶動和改善個體、家庭、同輩群體和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黃志斌.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 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4] 徐潔,王春鳳. 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理路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5):77-81.
[5] 董曉絨,曾令輝. 論新時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3):25-28.
[6] 李偉. 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社會心態疏導機制構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42-45.
(薦稿人:張健豐,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