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張啟英 衣 珊 徐海薇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高校畢業生想在畢業后找到一個各方面都符合自身綜合素質的崗位相對比較困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國內高校的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當基數過大時個人就比較難以脫穎而出。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畢業生并沒有做好思想的轉變,沒有將自己的學生思維扭轉過來。因此,想要改善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題,在學校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同時以就業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備在將來的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實現自我價值。
自2016年起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在這樣一個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而如何在重壓之下脫穎而出?求職就業就如同行軍打仗,不僅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撥開云霧的智慧,還要有打持久戰的決心和耐力。作為大學生就業最強大的武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是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打持久戰的決心和耐力。學生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應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并且將自己的專業學習、興趣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等作為大學學習和發展的核心,貫穿于大學學習生活的始末。
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和教師應該起到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同時高校應該科學的、有計劃的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由此可以看出,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專業知識充實自己,還有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扭轉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將學習與就業相掛鉤,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對大學生而言,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漫長且重要的課程。對學校而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可以綜合全面地看待自身,以就業為導向并結合自身素質和專業,科學合理地設置一個長期發展目標,制定階段計劃,形成學生自身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走好求職路。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不僅要將目光落在學生的長遠發展上,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定位,對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探索出更加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激發內在學習動力,解決就業難題。但是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還存在著課程缺乏系統性、個性化不夠明確、教師團隊不夠專業等問題有待于解決[2]。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現階段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集中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通常是一個專業配備一個老師,在這個學期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課程,還要奔波于學校和實習單位之間,這種情況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略顯倉促。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僅是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個就業前的培訓課程,導致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缺乏系統性,削弱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在校期間表現的影響力。究其根本,其一是因為高校沒有充分地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混淆,僅將一些淺顯的面試技巧等倉促地教給學生,錯失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時期。其二是由于現階段國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系統的規劃標準,導致大學生現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著偏差,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求職的過程中才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導致這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后不能迅速地融入到職場生活中,另一部分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導致就業難,影響日后的職業生活。
現階段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以大班教學的形式開展的,缺乏個性化,僅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是不能滿足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另外,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現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沒有切實的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在以就業為導向時,為實現自己的求職目標和人生價值,在校期間就應扭轉思想觀念,加強專業課學習的同時豐富自己的興趣愛好[3]。由于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過于籠統,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切實的了解學生的核心需求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所在,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缺乏針對性,也無法切實的扭轉學生的思維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現階段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專業教師,基本是就業指導教師擔任,存在的問題是,就業指導僅是職業生涯規劃大課程當中一個小模塊,就業指導教師很難承擔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任務。另外,受國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初級階段的影響,國內擔任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人數有限,相反國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求巨大導致供求失衡,很多高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讓一部分有經驗的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是,這種短時間的應急方案并不能長久施行,畢竟輔導員老師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僅能憑經驗出發,并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及系統性的指導。
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升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學習激勵的效用,不僅要優化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體系,更要全方位地實施個性化教育與實踐工作相結合。與此同時更要重視優化職業生涯規劃的師資力量,構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團隊,相信在多方合力的支持下,肯定可以激發學生的最大潛力,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從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三個階段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關于職業準備,首先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和思考,然后,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科學的統計,由淺入深地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最后,扭轉學生的觀念,以就業為導向,激勵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積極地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4]。在教學過程中全面為學生剖析各專業的就業壓力和專業優勢,讓學生做好就業的準備。關于職業選擇,不同的學生對于職業的選擇和職業的期待是不同的,為了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優勢的最大化,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對于國內現階段比較熱門的職業進行詳細地講解,幫助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職場生活、感悟職場生活,引導學生將體會和感悟反饋到專業學習和興趣培養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需求不同,因此,應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予以幫助。要滿足這一點,就必須改變現在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以解決學生具體問題為目標,將大班課程轉化為小班課程,甚至是一對一課程。針對學生的變化給予相應的幫助,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采取調查問卷獲取學生的真實數據,將個性化教育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和困境,逐漸將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在大學求學的過程中逐一改正,強化自身的硬實力,以便于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適應即將到來的職場生活。
目前部分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設置了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講師,學生可以隨時向講師咨詢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障礙和問題。講師可以通過線上或線下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給予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咨詢數據會以化名的形式存入到電腦的云端。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另一方面,將學生的信息和數據予以收集和存檔,以便于后期進行回溯,分析答疑的效率和講師設置是否有成效。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根本問題在于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團隊專業素質不能匹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優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團隊。第一,做好教師的思想建設工作,加強師風師德建設活動[5]。因為職業生涯規劃相比于其他課程,更加看重培訓教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效益,教師就必須與學生密切配合,持續不斷地隨訪學生掌握學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制定階段性的職業規劃目標,循序漸進地形成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第二,高校可以實行人才引進的政策,通過專業的指導更高效地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效率,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學習激勵效應。第三,培訓原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組織教師進修和交流學習其他高校的先進經驗,并將其總結歸納落實到本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中。第四,高校可與地方企業進行聯合,聘請企業資深的人力管理師來高校開展講座,以就業為核心,講解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的影響,怎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是科學可操作的,在求學的過程中怎樣努力才能在畢業后求職成功并順利地邁入職場。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求學的始末,要讓學生制定長遠的職業發展目標,激勵學生在校期間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專業素養,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深入挖掘學生自身存在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求職就業優勢。同時,針對自己的劣勢積極糾正和解決,最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職位。相信伴隨著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不斷完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會不斷增強,能適應和解決日后在職場生活的各種困難,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幫助國家解決就業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