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中心小學 王文華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體育課程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體育的教學目的不僅是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其終身體育的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刻苦耐勞的品質。近年來,職業籃球賽在青少年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愛程度和參與度也隨之增高,各級籃球傳統校和籃球特色校廣泛開展籃球教學實踐,各級青少年籃球比賽趨向常態化、深度化,籃球教學工作朝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
現今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家人偏愛。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學生性格比較強勢,會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合作分享意識不強。長此以往,這些學生的性格容易偏激,甚至自大、自閉或自卑,影響其發展。籃球是一項合作性的運動項目,學生間必須通過合作才能提高自身的籃球技術或贏得比賽。因此,教師可以著重將這類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通過配合贏得比賽,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分享、合作意識,由此促進其性格完善。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認可,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學生樂觀開朗,做事積極主動,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而有的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因而很難得到別人的支持。而在籃球場上,都是用技術和實力說話,籃球隊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為了團隊的勝利做出表現和貢獻,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學生都需要被別人“看見”,他們可以在球場上充分展示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
有部分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好或球技好,到球場上也自我感覺好,經常對教師布置的戰術無動于衷,球場上比較自我,不愿與隊友進行配合,也不聽別人的意見,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在球場上是一大禁忌,不僅會影響隊員之間的感情,還容易輸掉比賽。因此,團隊合作是格外重要的一種品質,小學生需要通過籃球學習,明白“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學會用合作的思維去處理問題。
在籃球比賽中,每支球隊至多12人參賽,除了參賽隊員外,場外還有未能入選比賽名單的替補隊員,這些隊員雖然不能像主力隊員一樣有更多的上場機會,而只會在主力隊員出現傷病不能正常比賽的時候進行替補,但替補隊員的日常訓練量并不少,甚至對自己的要求更高。這就需要所有球員都必須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在關鍵時候隨時補位,保證團隊的整體戰斗力不受影響。
比賽場上每支球隊只能出場五名隊員,根據各自特點分為五個位置,分別為:控球后衛、得分后衛、小前鋒、大前鋒、中鋒。在這五個位置上的籃球隊員都必須各司其職,才能將場上比賽的節奏掌控在自己手里,如若任一位置出現差錯,就會給對手可乘之機。因此籃球運動中每個位置的隊員都不可或缺。
除參賽球員外,教練組是球隊贏得比賽勝利的幕后功臣,他們需要對比賽的錄像、競爭對手的情報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制定相應的戰術。要想比賽勝利,教練組不僅要考慮對方隊員的技術特點和戰術,還要充分把握自己每個隊員的技術特點、精神狀態等因素,做出知己知彼的戰術。同時,球員也要進行團隊配合,充分了解教練的戰術意圖,為球隊做出奉獻和犧牲。
(1)優勢互補,青藍相傳。在小學階段學習基本功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興趣開展教學,更應該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可以按照掌握技能的程度,把水平和能力相似的學生分在同一組進行合作學習,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減少因個體差異帶來的合作不暢,還能促進學困生融入團隊,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還應該嘗試讓一部分掌握動作較快的學生和后進生分在一組進行教學,用優秀學生示范指導后進生,促進后進生更好地掌握動作。例如,讓基本功好的與相對薄弱的隊員組成訓練聯盟,通過抱團訓練、趣味競賽訓練等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互幫互助的班風,提升整體水平。
(2)通識教學,全面推進。小球文化盛行,籃球運動已逐漸模糊了球場上五個位置隊員的功能。但小學籃球教學中教師還是有必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它們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行進間運球”時,通常情況下是由得分后衛或組織后衛來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學生由單手運球推進逐漸轉化成雙人或多人互傳,再結合背后、胯下運球等復雜動作,在短時間內將籃球從后場運到前場。且這部分后衛通常由個矮、重心低,但速度快的人擔任。在籃球場上,五名隊員代表的是整個團隊的實力,每個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職能,不能盲目地搶占位置,打亂整個團隊的戰術,影響其他隊員的正常發揮和比賽節奏。如,當主力的中鋒無法比賽時,以后衛為主要訓練點的隊員,因平日里均衡全面化的訓練方式,可以迅速頂上參與比賽。長此以往,團隊中的每一分子都會形成一股合力。因此,教師在籃球教學中應始終滲透團隊合作的概念,讓學生能通過籃球技術的學習,明白團隊合作之益,充分發揮個人的優勢,為團隊做出貢獻。
通常籃球比賽前,教練會將全部隊員組織起來,說明本場比賽的組織安排和戰術思路,再在比賽結束后進行復盤,對場上隊員的表現和對手特點進行分析,及時調整好戰術,迎接下次比賽。在小學階段的籃球比賽中,身體天賦對比賽的結果會有直接影響。例如,當個矮的男生在球場上遇到個高的男生,會在身體素質上出現劣勢,特別是當球場上出現個別特別高的學生時對其他個矮的學生無疑是“降維”打擊,這時球場上的常規戰術無法發揮任何作用。而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球場上的形勢,不斷調整和變化戰術,將球場上每個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場上學生也應根據教練的戰術變化做出調整,努力為團隊爭取勝利。而場下學生可以充當“啦啦隊”,為隊友加油打氣,還可以在中場休息或比賽暫停的時候充當“醫生”,為隊友送水、遞毛巾等。把學生所長發揮到比賽的各個環節,讓他們成為戰術中的一個元素,甚至一個階梯,無論是“英雄”主力還是鼓掌的“群眾”都在比賽中以團結就是力量的身份參與其中,從而感受到團結的重要性。
籃球比賽可以讓小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團隊的力量,當球隊處于決勝時刻或陷入逆境時,部分學生會出現緊張過度而不敢出手的情況,這是因為他們怕自己在關鍵的時刻投不進球,影響整個球隊的勝敗,怕隊友和教練的責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比賽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團隊責任意識,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增強其自信,從而讓他們在面對團隊抉擇時,敢于出手、勇于承擔起團隊的責任,也敢于面對可能出現的指責。例如,在平時的籃球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三人制、五人制的籃球分組賽,將不同技能、不同水平的學生以互補的形式進行分組,然后隨機抽簽比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戰體驗。以比賽獲得真實體驗,用實戰磨礪團隊意識,這類形式的參與方式,給團隊中的每人一個重要信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團隊發光發熱,發揮出各自所長為團隊建設和進步提供優勢化資源。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的團隊責任意識更加強烈,還能培養其堅忍的意志品質,使其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強化。
籃球教學的目的不僅是鍛煉小學生的身體,更是培養其團隊合作的精神,使其逐漸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并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籃球課程的價值,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籃球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團隊合作的概念和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它成為合作精神得以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