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勞動路實驗小學校 陸 靜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21世紀的學習進階發展也給學校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戰。智慧教育作為教育的高端形態,對教育變革的方向產生了引領的作用。在智慧教育的領域中,教師的教育教學形式和內容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如何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撲面而來的教育中,不斷轉變和更新教師的角色定位,轉變教師的教育手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是亟待探索的問題。在信息技術浪潮來襲之時,我認為,構建智慧教育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教師適應新技術、新變化的一個嶄新嘗試。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認為,零散的社會個體是以感情、習慣、傳統習俗為基礎的,生活在相互熟悉的親密關系為特點的共同體中。而智慧教育環境的建設,完全借助新興的網絡線上聯盟,打破了交際的界限,形成了線上的社群,從某一領域逐步蔓延到整合社會的各行業,其中包含了教師的學習共同體。
某教育集團要召開成員校行政管理團隊“提升教學質量”專題課程研修。集團采用課程視頻學習方式,視頻學習后,各學科行政分組,開展線上研討。在以上案例中,智慧教育新環境賦予集團成員校行政干部開展培訓區域、事件的自由度。其改變了傳統研修的封閉性,讓參訓教師在同一時間、不同區域進行研修學習。教師專業學習的邊界被打破,時間、空間、形式上的開放點燃了專業發展的熱情,保障了共同體的可持續建設。
智慧教育環境基于互聯網、移動設備、無線連接、5G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凸顯其移動的屬性,因此教師能在更加便捷自主的環境中學習。
某省名師工作室活動原計劃要開展集中培訓,因疫情防控要求而受到影響。工作室主持人即刻將線下現場互動活動搬到線上,短時間集中了來自省內各地的工作室成員,培訓中專家引領、成員分享、互動點評的環節絲毫沒有改變。智慧教育環境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服務。相比較于傳統的學習,智慧教育環境下的教師共同體的學習能夠打破傳統學習的局限,掙脫時空的限制,隨時可學、隨處可學。
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借助文字、影像、聲音在線上進行交流,進行聚合。這種新形式將學習共同體這種實體組織變為虛擬化,教師們可以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開展自主的選擇、探討、組合等,其目標在于提升自身的專業發展。
這種組織方式是一種超越,將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組織從行政組織轉變為更加突出教師個體意愿的選擇。權威的教育公眾號聚合優質的教育專家資源,組織開展主題教育論壇,短時間能聚合對此主題感興趣的教師前來學習,碰撞思維火花,汲取先進的教育思想,收獲提升。智慧教育的環境中,教師能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持來加強學習,達到學習資源共享的效果。在智慧教育環境下,每個教師都是完整的學習個體,都在為提升學習效果而做出努力。
教師學習共同體既是一種學習組織的方式,也是開展學習活動的一種策略。學習者之間產生著必不可少的交集與互動。在智慧教育的環境下,傳統的單向交流轉為多層次的交流。教師在共同體中能夠得到多方面的信息互通,教師既是組織者、參與者,也是合作者、學習者,多重身份交織起來,在互動交流的研修過程中構成了穩定向上的學習氛圍,教師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教師共同體的情感交流,促進發展意愿更加主動。
教師要突破常規的要求,具備更多元的專業素養。在智慧教育環境因素影響下的教師,面對未來的教育,其參與教學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新時代的要求,教師角色被賦予了更新的內涵。教師是自主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習資源的開發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還要成為個性化學習的指導者。
在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師要承擔更多樣化的角色。教師首先要提升研究能力,多掌握教學新方法,提升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洞悉認知與成長的規律,接受來自教學與教育變革發出的挑戰。
其次,教師要不斷發展創新素養,培養跨學科素養。在智慧教育環境下,要通過全景式學習,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用自身創新來促進學生創新素養的提升,帶著學生開展學習的創新之旅。
最后,信息技術是未來學習的密鑰。教師要提升信息素養,來適應智慧教育的需求。教師可以將數據資源與各種教學實踐做深度融合,提高篩選和整合信息的素養,還可以依托網絡教育平臺來強化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培訓。在學習共同體中,把集中授課、自主學習、互動交流等方式靈活運用起來,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的專業素養提升。
首先,學校應在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念支持下,打造學習型智慧校園,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持。加強網絡空間的建設,強化基礎支撐與保障,建立線上線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合作的平臺,為教師提供先進的“學習工具”。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大數據、區塊鏈、5G快速發展,教育也應加大信息技術投入。
其次,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資源共享及交流的平臺,構建能夠溝通和交流的主題討論模塊,將網絡直播、線上互動等技術手段用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互動活動中去。我所在區域開展優質校帶動薄弱學校師資建設項目,專門建設直播課堂。直播課堂由一名主講教師(優質校教師)加若干名助教教師(薄弱校教師)組成“雙師課堂”。通過“網絡直播+互動”技術讓處在各地薄弱學校的學生與優質校學生一起上課,共同進步。課前,“雙師”教學團隊共同開展網絡集團備課、明確教學環節及分工。課后,“雙師”團隊共同研討下一步計劃。直播課堂建設緊密了教師學習共同體成員間的關系,用任務驅動發展與專業提升。
一是要增強一致的意識,通過技術促進各成員在協作、共享和交互的活動中,產生了理念價值的一致性,激發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情感和精力,使不同特長的教師聚合起來,打造出一個完美的教師學習共同體。
二是要在規范中形成信任。在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形成獲得普遍認同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規范。用規則和共同的價值觀促進管理,在彼此的信任與尊重中,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平等參與到教學研討中去,在共享、協作、團結和互助的氛圍中,為彼此的成功負責。
三是在有效的互動中,學習共同體成員逐步確立核心理念與價值,并不斷為之積極行動,最后能行穩致遠,彼此成就、收獲美好。
為了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發展,學校可出臺支持政策,把信息技術素養作為教師教學基本功之一,設置為教師考核、激勵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校制定側重于發展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校本化教師發展制度,促進教師此項能力穩步提高。我所在學校,建設智慧教師團隊,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開展教學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在全體教師中評選“智慧教師”,用激勵手段鞭策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
構建服務于教學大數據的決策系統,隨時隨地讓教師能從該教學大數據環境中獲取需要的數據。例如,用大數據決策系統來指導對學業質量的監測與預警,幫助教師及時判斷教學效果,并不斷進行有效的研判和修正,為教學進行服務。
一個人能走得很遠,一群人能走得更遠。面向未來,在智慧教育的視域下,應當鼓勵教師跳出學科、時空的邊界,在線上用技術服務于教學的發展,服務于教師的發展,全方位促進教師自我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