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第五中學 張 萍
“藝友制”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理念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整體提高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有效教學手段,實質上就是教師運用教學藝術、巧用教學智慧,創新傳統的“一言堂”模式,實施“優幫差”“優帶差”的“結對幫扶”的教學方式,針對性地幫助學困生,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整體提高。
數學學科本身難度大,知識抽象,邏輯性強,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傳統的課堂上,教師一人講,學生在臺下聽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的整體提高,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造成數學教學質量低下。而將“藝友制”巧妙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人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發揮“人教人”的優勢,構建“雙向”課堂模式,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藝友制”理念,轉化鄉村初中數學學困生是本文探討的主要課題,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發和幫助,共同探討有效教學途徑,提高鄉村數學教學質量。
“藝友制”理念下的鄉村數學教學,就是通過“小先生制”優化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舉措。農村中,多數孩子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居多,“隔代教育”導致學困生普遍存在,而教師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藝友制”理念下的“小先生制”可以有效幫助老師解決這個難題。開展“小先生制”的學習模式,發揮“優幫差”“優帶差”的作用,可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學習進步,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學理念,符合新課改下的新的課堂觀,滿足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踐行“藝友制”,實施“小先生制”,其組織形式就是小組合作學習。為此,開展“小先生制”模式,踐行“藝友制”理念的前提是組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組建,是開展生教生、生帶生的前提,是對“一言堂”的挑戰,是打破固有模式的主要途徑,是形成新課堂模式的重要方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小先生制”,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興趣、態度、能力等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A、B、C 三個層次,從A、B、C 三類學生中,分別選擇2 個學生組成一組,并且設定組長一名,組長應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并且組長應具有寬容心和耐心,這樣,組長才能發揮領導、組織的作用,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開展,“小先生制”才能順利展開,發揮其“傳”“幫”“帶”的作用。
“藝友制”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小先生制”課堂模式的構建,切實收到了優帶差的學困生轉化作用。但是,開展“小先生制”活動時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指定小組中的1 號、2 號成員為“小先生”,他們被“優秀生”的光環所籠罩,而對5、6 號的學困生進行幫扶,卻忽視了3、4 號學生,學困生也因被長期定義為“學困生”“差生”等,他們習慣于這個“稱號”,于是難以激發他們的斗志和熱情,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陶行知先生也認為“人人都可以當小先生”。為此,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實施“學生教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每一個學生爭當“小先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化元素,運用生活實例,引導每一個學生用眼睛去觀察、去發現,用大腦去思考。在展示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精彩表現,引導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同時,教師應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當“小先生”的資本,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促使其產生不斷進步的欲望,不斷思考、不斷嘗試。
如在七年級上冊《豐富的圖形世界》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在課堂之初,用PPT 為學生呈現天壇、東方明珠等建筑物的圖片,引導學生抽象出這些建筑圖的幾何體的形狀,再從身邊找一找還有哪些幾何體。這樣的任務設計對學困生來說并不困難,因為他們對幾何體不陌生,如圓柱、圓錐、球等,再讓學生進行連線配對的練習,把這類問題的交流權交給學困生,讓他們在自己的小組內交流,在組內探究、互動,不斷收獲學習成功的快樂,讓每一個學生胸有成竹地交流發言,讓數學課堂充滿情趣,強化學困生參與的自信和熱情,從而加速學困生的轉化。
陶行知先生的“藝友制”理念的精髓是“教學做合一”。要學困生僅僅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遠遠不夠,還應注重活動的多樣化、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通過討論、操作、實踐、競賽等多樣化的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在其中,收到互學、互幫的目的。
首先,開放課內外的討論。“小先生制”模式的運用就是通過問題的討論、相互提問和交流等,引領學生融入教學活動中。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課內外、小組間相互提問、相互糾錯的活動,以實現優帶差、優促差的學習效果。如教學“有理數與無理數”后,讓學生相互提問:有理數可分為哪幾類?什么是無理數?生活中的無理數有什么意義?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快速反應”的游戲,如一個學生說出“一個數不是有理數就是無理數”“整數是正整數和負整數的統稱”等,讓學生快速判斷說法是否正確,如果學生回答不正確,需要指出錯誤,并給出正確說法。這樣相互提問、相互討論,讓學困生在課內外強化基礎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其次,設計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活動展開過程中加強互動,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團隊意識。如《垂直》的教學中,設計找一找教室里的垂直的現象,量一量垂直時兩條直線的夾角是多少度等活動,小組成員間充分思考、合作探究、積極探討后,讓學生交流。這個活動體現了數學教學中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也優化了農村初中數學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
再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團體對抗賽的活動,如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合并同類項》等內容的教學,融入“24 點游戲”“心算大王”等競賽活動,評比出最佳小組獎,以競賽活動發揮“小先生”在團隊中的“領頭羊”作用。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積極參與,也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藝友制”理念,開展“小先生制”,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通過學生教學生、學生帶學生,促進學優生帶動學困生,讓優生更優、中等生不斷進步、學困生擺脫學困,促進班級同學共同提高,個性化得到發展。新課改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藝友制”給我們新的啟迪,可操作性強,對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以及農村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入全新的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