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孫瑛 陳華忠(福建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
小學數學新教材更強調核心價值觀與德育的有機結合。為此,要求教師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課堂教學有機滲透德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數學教材具有內在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蘊含豐富的德育素材,所以,備課時,教師要深入發掘教材中“立德樹人”素材,借助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來實現立德樹人教育。
小學數學課本中蘊含許多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史料介紹了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家,祖沖之最早發現了圓周率,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的,等等,運用這些數學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為國爭光。所以,教師應重視這些數學史料,加強德育。
小學數學課本中蘊含著很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但由于這些觀點比較隱蔽,學生往往體會不到。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比較、去感悟,如數的組成與分解、小數基本性質、分數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正比例與反比例等,均滲透了對立統一與變化的觀點,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去感受數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感受德育熏陶。
小學數學課本中還蘊含著很多“美”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數學教材中的數、形、法則、規律等;蘊藏著圖形的美、對稱的美、序列的美、規律的美……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去欣賞美、去感悟美、去體驗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立德樹人教育與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德育的種子深深地埋在學生的內心,讓它悄悄成長。小學數學教學目的,不應單純地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掌握,更應關注立德樹人教育有機地滲透課堂之中。
小學數學具有生活化的特性。為此,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直接接觸的事物,是學生最為直觀的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無處不在。這些來自生活的經驗,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德育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合理安排時間”時,教師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媽媽請阿姨來家里做客,并提出家里來客人,應如何招待的問題。根據這個情境,讓學生學習依據生活經驗,選出最佳的待客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待客的傳統禮儀教育,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學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創設第二個情境:媽媽感冒了,要給媽媽找藥、倒水,讓媽媽盡快吃藥,并躺下休息。依據這個情境,可以教育學生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艱辛,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在數學教學中,還可以利用祖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具體實例,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激發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數學知識背景進行介紹,使學生不但可以學到知識,還能了解數學背后的歷史淵源,擴展了數學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形成關于數學正確、完整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了解數學發展史,從我國數學學科成就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
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利用課本所創設的情境,提出“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名趣題之一。可向學生講述我國數學史:大約在1500年前,充滿智慧的祖先早已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解答,正是由于他們留下的《孫子算經》才讓我們對雞兔同籠有了完整的認識,并讓我們擁有與千年前的祖先探討同一個問題的機會。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利用文字和圖片結合的課件,介紹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并講述他對圓周率的偉大發現歷程。
通過對數學知識的起源,有機地滲透德育,發掘知識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一個個歷史偉人的小故事,讓學生有榜可立、有先輩可追、有模范可尋,這樣,不僅可以振奮學生對科學的鉆研精神、樹立嚴謹的科研態度,還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民族自信心等,從而有效地將德育之花在數學課堂綻放。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借助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種方式是一種愉快的學習方式,寓教于樂,不僅大大提高了智育的效率,而且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幾和第幾”時,教材是通過創設“蘿卜蹲”的游戲情境,選取幾個學生扮演“蘿卜”,讓其他學生出口令,口令如“右邊的第5個蘿卜蹲,左邊的3個蘿卜蹲”并在每次出錯時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地方,總結應該注意什么。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及團隊合作精神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借助趣味游戲進行教學,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滲透德育,使課堂學習活動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通過游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與掌握,也可借助游戲,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應變能力、糾錯能力等,重視對學生的良好品格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小學數學學科有著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它具有基礎性、大眾性的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知識點,創設出能有機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情境。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有許多學生在計算時往往忘了退位,這并不是學生不懂計算,而是在思想上不重視細節,不能以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所以,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小偵探找問題”的情境,教師注意收集學生出現計算錯誤的例子并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小偵探找問題”的活動,尋找計算錯誤的細節,發現問題并分析出錯的原因,從而讓學生總結在計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同時能讓學生明白做事情要細心認真、態度嚴謹,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自我糾錯的能力。
小學數學習題中蘊含著許多德育素材,在解答習題過程中,使學生在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都能得到發展與提升。
在小學數學習題中,有意識地滲透許多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觀點,讓學生深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熏陶,有利于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解答習題時,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許多數學信息,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數學知識的內容與形式可以相互轉化;可以使學生樹立起對立統一的觀點;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內在是有一定的規律,感受數學知識發展變化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在小學數學習題中往往也蘊含著美育因素,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如:通過一題多解可以使學生感受方法多樣的美;通過題目的多變,學生感受到發展變化的美;通過探尋簡便算法與最佳解法,讓學生感受簡潔的美;通過圖形的拼組,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整體美與對稱美等。
小學數學習題的編排,注意反映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發展所做的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小學數學習題也反映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進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另外小學數學習題還反映自然界的相關數據,使學生受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發掘教材素材、創設問題情境與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有意識地將滲透“立德樹人”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立德樹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