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陳利為李 燁常 靜
(1.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2.華東交通大學 交通與工程應用翻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國高鐵企業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先后成功競標伊安高鐵二期工程、雅萬高鐵和匈塞鐵路等項目。中國在高鐵國際貿易中的強大競爭力日益凸顯,許多國家對我國高鐵表現出濃厚興趣,探討與我國開展高鐵合作的可能性。然而,影響涉外高鐵項目談判成敗的因素眾多,中國高鐵產品的海外認知度對于促進雙方高鐵項目談判成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此,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中鐵公司、中國中車公司等鐵路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片及官方公眾號的推送、中國高鐵宣傳片、國內中英文媒體新聞報道等都在積極推介中國高鐵產品,樹立高質量可信賴的產品形象,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助力高鐵“走出去”。本研究以各類涉外高鐵宣傳及報道為語料,基于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勸說模式[1],探析英漢高鐵話語隱喻的修辭性,解讀勸說功能,為提升中國企業及產品的形象及國際競爭力提供參考與借鑒。
傳統意義上的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用一個詞或短語指出常見的一種物體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種物體或概念,從而暗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是比喻的一種。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喬治·萊考夫與馬克·約翰遜(Lakoff&Johnson)闡釋了隱喻的本質,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是通過另一種事物理解和體驗某一種事物[2],隱喻被認為是思維的產物,是人類思維方式和基本認知手段。查特里斯-布萊克(Charteris-Black)認為隱喻是勸說性話語的重要特征,隱喻介于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勸說方式之間,存在于人們的認知和情感中,影響人們的信念和態度。[3]
西方修辭學認為修辭話語是修辭者面向特定受眾使用語言以達到成功勸說和有效交流的修辭性言語活動,“勸說”是西方修辭學的核心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學是一門勸說與誘導的藝術,提出形成有說服力的論辯需要三個關鍵因素,即Ethos(倫理或人格威信訴諸)、Pathos(情感訴諸)和Logos(邏輯或理性訴諸)修辭學勸說模式,三者分別通過構建勸說者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引發目標受眾認知和情感上的預期反應,達到說服目的。[4]
隱喻不僅體現在文學文本中,還普遍存在于經濟、政治、科技等非文學話語中。媒體新聞報道、企業或高鐵宣傳片等英漢高鐵話語中廣泛使用高鐵隱喻,包括僅涉及語言的單模態隱喻和涉及圖像[5]、音樂[6]及手勢[7]等在內的多模態隱喻,提升了中國高鐵的海外認知度和吸引力,有意或無意地從認知和情感上影響著對方的判斷和態度,從而達到高鐵營銷的目的,達到勸說的效果,助推涉外高鐵項目談判達成。
筆者收集整理了英漢高鐵話語中的高鐵隱喻,大致可以歸納為標志隱喻、畫卷隱喻、人物隱喻、家族隱喻、動物隱喻、戰爭隱喻、鋼鐵大動脈隱喻、地點隱喻、夢想隱喻、笑容隱喻、網絡隱喻、光明隱喻、紐帶隱喻等13類,其中最常見的隱喻類型是人物隱喻。這些隱喻的源域可以分為三大類:中國高鐵本身的特點、乘坐中國高鐵的感受、中國高鐵投入使用后國家及世界形象的改變。與亞里士多德的理性訴求、情感訴求、人格訴求三類修辭學勸說模式相對應,不同的勸說方式在勸說過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并且緊密關聯、相互補充。
首先是以高鐵本身特點作為源域的理性訴求。理性訴求的依據是人類是理性的動物。[7]人類在做決定時通常會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通過判斷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及是否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求決定是否購買使用產品。企業和高鐵宣傳片和一般的廣告不同,包含更加豐富的素材和內容,為理性勸說奠定了基礎,而且具有普及性和導向性,既受眾廣泛,面向國內外的公眾,又對人們的思維具有引導性,使人們對中國高鐵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英漢高鐵話語隱喻常常利用高鐵產品本身特點作為源域,通過隱喻形象地突出競爭優勢,以理性勸說目標受眾,符合目標受眾的理性邏輯思維,幫助對方做出理性的評價和決定。
理性訴求的勸說方式與7種隱喻類型相關聯,其中最有效的理性訴求隱喻類型是人物隱喻,也是所有隱喻類型中占比最大的,占總體比例超過27%,其中與理性訴求關聯的人物隱喻所占比例為23%左右。例如,將新型復興號高寒動車組形容為“身懷五大抗凍‘神技’、在極寒和冰雪等極端惡劣環境下也能高速奔跑的人”;它的“骨架”抗凍、“關節”抗凍、“神經系統”防凍、“腳”抗凍、“血管”防凍;列車水箱、水管配備“暖寶寶”、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被稱為“高寒勇士”“抗凍”主力軍。這些人物隱喻突出了新型復興號高鐵的耐高寒、抗風寒等特點。圖1中的“未來,插上智能化翅膀的你”,把高鐵比喻成人類,凸顯高鐵“智能化”的特點。此外,藍色光線勾勒的未來高鐵結構圖像給人們帶來直接的視覺沖擊,更有未來智能科技的感覺。

圖1 未來,插上智能化翅膀的你
在高鐵宣傳片中多次使用“你”,如“你有強健的體魄”“你有超高的顏值”“你有驚艷的速度”“你有過人的智慧”“你創造著美好生活新時空”“你的身后是勇當先行的鐵路人”,隱喻中國高鐵,以及片頭出現的“風雨無阻,陪伴溫馨旅途”“穿山越嶺,助力逐夢飛翔”,用這些人發出的動作來指代中國高鐵(表1),通過文字、畫面和聲音組合的多模態人物隱喻構建了安全舒適、性能可靠、穩定智慧的中國高鐵產品。

表1 人物隱喻
鋼鐵大動脈隱喻是另一種理性訴求的隱喻類型。圖2的多模態隱喻“兩萬五千公里鋼鐵大動脈正在強勁脈動”英譯為“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the 25,000-kilometer steel aortaispulsatingvigorously”,“大動脈”或“aorta”指身體的主動脈,是人類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高鐵是中國的大動脈,體現了它在中國的重要意義,在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強勁脈動”有三層意義,一是中國高鐵每天都在正常運行,二是中國高鐵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三是中國高鐵還在持續發展。片中首先出現的源域是在橋上飛馳的高鐵,生動地展現了鋼鐵大動脈“動”的過程,同步出現“兩萬五千公里鋼鐵大動脈正在強勁脈動”的聲音解說,然后以中國如血管分布的高鐵網“八縱八橫”閃閃發光的圖像模態進一步解釋“脈動”這一動態的過程,符合多模態隱喻動態性和鮮活性的特點。“中國高鐵網是大動脈”的隱喻凸顯了中國高鐵系統技術全、集成能力強、運營里程長、運行速度快、在建規模大、分布范圍廣的特點。

圖2 兩萬五千公里鋼鐵大動脈正在強勁脈動
在英漢高鐵話語中,其他隱喻類型如地點隱喻、網絡隱喻和動物隱喻具有理性訴求功能。如圖3的地點隱喻“從林海雪原到熱帶叢林,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首先出現列車駛過不同特征的地理區域的圖像隱喻,配上“從林海雪原到熱帶叢林,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的解說詞,隱喻“中國北部地區是林海雪原,南部地區是熱帶叢林,西部地區是大漠戈壁,東部地區是東海之濱”,描述了中國高鐵特點中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圖4的網絡隱喻“‘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把“多條鐵路線路的組合”隱喻成“一張網”,加上中國地圖上中國高鐵網絡的示意圖,更具有理性勸說功能,體現的同樣是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圖5是動物隱喻,“中國北端的冬季有了銀色飛龍”,源域是“中國高鐵”,目標域是“銀色飛龍”,配上白雪皚皚的線路上高鐵在飛馳的圖片,體現出中國高鐵的耐寒性能。“復興號高寒動車組CR400BF-G在復興號動車組‘金鳳凰’的基礎上進行高寒適應性技術提升”“在全線開通的京哈高鐵上,未來將有更多的‘冰鳳凰’亮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金色引擎”。將中國高鐵比喻為“金鳳凰”和“冰鳳凰”,體現了其安全穩定、耐高寒、抗風寒等特點。

圖3 從林海雪原到熱帶叢林,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

圖4 “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

圖5 中國北端的冬季有了銀色飛龍
高鐵隱喻的理性勸說功能占比近48%,是一種很重要也很有效的勸說方式。這種方法用邏輯和事實說服目標受眾,通過運用隱喻彰顯中國高鐵的閃光點,凸顯高鐵對消費者的價值,達到推廣和說服的效果。
情感訴求把公眾乘坐高鐵的感受作為源域,情感訴求有時比理性訴求產生更大的能量。[4]企業和高鐵宣傳片不同于一般的電視專題片,把生活化的場景轉化為更高的唯美藝術表現,讓公眾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迫不及待嘗試的心理感受,最終達到說服效果。此類勸說方式通過3種隱喻類型來實現,其中最常見的是畫卷隱喻和笑容隱喻。如圖6的畫卷隱喻“呈現著一幅幅嶄新的中國畫卷”,目標受眾看到的圖像是俯拍的中國黃河,加上“呈現著一幅幅嶄新的中國畫卷”的文字解說詞,給受眾帶來感同身受的乘車體驗,即在乘車時能欣賞旅途的美好風景,感受中國的大好河山。圖7的笑容隱喻沒有文字說明,只是用單純的圖片和溫暖的背景音樂向受眾展示乘客乘車的幸福感,用“笑容”隱喻“美好的乘車感受”,以情感吸引乘客乘坐高鐵。圖8和圖9是人物隱喻“是列車與大海的美麗邂逅”和“讓國際旅人享受著高鐵與大海的美麗邂逅”,源域是高鐵,目標域是人類,配上海南環島高鐵的美麗風景圖和海上游艇的歡樂游玩圖,讓人產生乘車觀海景和下海游玩的代入感,對受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圖6 呈現著一幅幅嶄新的中國畫卷

圖7 乘客的笑容

圖8 是列車與大海的美麗邂逅

圖9 讓國際旅人享受著高鐵與大海的美麗邂逅
英漢高鐵話語中高鐵隱喻的情感勸說功能占比近17%,相對其他勸說方式出現頻率較低,說明高鐵宣傳和報道中較少使用情感訴求打動受眾群體,更注重采用客觀理性的方式影響目標受眾并勸服對方,受眾看待事物更加理性,消費時更加注重理性消費,被情感所左右的沖動消費逐漸減少。
人格訴求可以體現在中國高鐵投入使用后國家及世界形象的改變。英漢高鐵話語通過高鐵隱喻展現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乃至全球普及中國高鐵后的新形象。人格訴求的勸說功能通過4種隱喻類型來實現,分別是標志隱喻、夢想隱喻、光明隱喻和紐帶隱喻。其中最常出現的隱喻類型是標志隱喻,占比近17%,標志隱喻即以具有代表性質事物的目標域映射源域,包含多種隱喻,如背景隱喻、地標隱喻、名片隱喻、黃金隱喻、明珠隱喻、中國特產隱喻和新四大發明隱喻,如圖10的名片隱喻,用目標域名片映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文字配上復興號在橋梁上行駛的背景圖,展現了中國高鐵成為國家的新交通標志,以及中國作為交通強國的新形象。

圖10 中國“新名片”
其次是夢想隱喻,占比10%左右,夢想隱喻是指以夢想性質事物的目標域映射源域,包含篇章隱喻、速度隱喻和藍圖隱喻,如圖11所示的中國高鐵藍圖“which drawsa blueprint for China Railway in 2020”,是以中國未來交通藍圖的目標域映射源域——中國高鐵線路,輔助繪制著高鐵線路的中國地圖,為中國的交通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未來圖景,讓人對高鐵普及后的中國產生向往和欽羨。

圖11 中國高鐵藍圖
圖12的紐帶隱喻“Connecting The World Through Better Mobility”把中國高鐵隱喻成紐帶,文字上使用動詞“連接”,同時在視覺上使用銀色細線環繞地球的圖像,給人以直觀感受。這說明高鐵不僅可以在地理上縮小全球交通的時間和空間,而且可以促進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的交流,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發展,把全世界聯結成一個地球村,讓中外受眾都意識到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后對全球各方面的積極影響。

圖12 連接世界造福人類
高鐵隱喻的人格訴求功能在三種勸說方式中占比為35%左右,僅次于理性訴求,是中國高鐵宣傳和報道中一種常用的勸說方式,體現了公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
涉外高鐵話語隱喻對增加中國高鐵產品的國內外認知度、助力涉外高鐵談判及提升中國國際形象,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亞里士多德的理性訴求、情感訴求、人格訴求三大修辭學勸說模式為理論框架,探討了英漢高鐵話語中高鐵隱喻類型及其勸說功能。研究發現不同的隱喻與不同的勸說方式相關聯,并且不同的勸說方式在勸說過程中發揮不同的作用。然而從筆者收集的英漢高鐵話語語料可以看出,高鐵隱喻的勸說功能以理性訴求和人格訴求為主,情感訴求運用得較少,考慮到對于不同的目標受眾,尤其是感性的女性受眾,與理性訴求相比,情感訴求的勸說效果可能會更好,而且情感訴求可以讓目標受眾產生情感共鳴,更促使對方樂于接受。鑒于此,企業和高鐵宣傳片制作者和媒體報道者可以適當增加能夠引起目標受眾情感共鳴的高鐵隱喻,使用更多情感訴求的勸說方式,而且在涉外高鐵談判中,三種勸說方式的使用應該互為補充、相互關聯,以獲得更好的宣傳推廣效果,最終達到說服受眾的目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