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證大中學 朱麗霞
隨著高中教學體制的改革,“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數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中生逐漸告別傳統板書教學模式,變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使用板書逐漸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內容,通過試題幫助學生內化數學知識重點,但是這種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板書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占據主導教學地位。其次,板書教學在課程設定上完全沒有尊重學生學習意見,教學活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高中數學教學質量下降。
為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在蘇教版高中數學“對數”的教學活動中,本章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對數的含義,學會指數與對數相互轉換的方法,對于對數值要有一定的了解。為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課程之前,以探討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內心對數學的真實看法。教師試探性地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ab=N(a≠0,b≤1且a+N≥1),根據底數a與冪值N 的關系是否能夠推斷出指數b?”在提出問題后,有的學生會說“老師,我們原來沒有具體學過這種算法,能夠將其運算出來嗎?”還有學生會說“老師,我依照原來學的知識推斷N與b的數值是唯一的,但是a可能會存在變量。”教師將學生的意見全部記錄下來。在準備“互聯網+”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依照學生的學習意見逐步更改教學方向,如學生對于對數知識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教師就將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全部融入信息化課件之中,幫助學生回想基礎數學知識內容;還有的學生猜測教師給出試題中a的變量方向,數學教師通過自己的計算得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幫助學生理解對數知識內容。在正式“互聯網+”數學教學活動開始后,數學教師以問題為引導,從易到難地逐步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完學生的問題后,學生對本章知識內容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歸納出對數的概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推動者。在總結階段,學生之間的意見會相互碰撞,所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此外,教師在設計課堂引導問題時,要注意難易程度以及前后鋪墊,設疑問題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實際性、關鍵性以及探究性,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能夠充分內化之前學過的數學知識。
數學是生活的基礎,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看見數學的影子,人類之所以能夠掌握科學技術,也是源于對數學的深入探究,最終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在開展“互聯網+”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將教學設定與生活實際相融合,拉近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必修三《簡單隨機抽樣》一課中,本章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了解隨機抽樣的意義,掌握隨機抽樣的技巧,感受到隨機抽樣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隨機抽樣的妙用,教師首先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抽簽的形式,鍛煉學生隨機抽樣的技巧。若班級有40名學生,教師可以準備60支簽,其中15支有記號標記,班級學生需要同時參與抽簽活動,若抽中標記簽,學生需要帶簽一起下場,下場的學生可以通過場上人數猜測游戲最終可以進行幾輪。在完成課堂訓練后,教師將所有學生分組,并給他們指派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要求學生在調查過程中通過智能設備終端相互傳遞信息,如統計某一地區水果店。為了發揮出隨機調查的意義,節約調查時間,每組學生只能調查5家水果店,而且要將自己的數據相互交流,這樣就可以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學習相融合。在學生調查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位置動向,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可控范圍內進行,最大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數學潛力。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對于學生的線上管理力度需要適當放松,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樣才能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