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小學 王 芳
依教育部規定,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大多數教師布置的回家作業是預習課文。一年級放學早、自主能力差,在父母監督不到位的情況下,所謂的預習是“伙伴不在場、教練不在場”的無效學習;預習作業難以留下可供檢查的痕跡,學生是否完成,教師并不能掌握,最終導致:家長以為在學校讀課文了,教師以為在家讀課文了,一篇課文結束,有的學生可能完整的兩遍都沒有讀到。長此以往,低年級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朗讀——缺位了。
學生的預習學情存在巨大差異:會讀的同學流利、響亮,一般的同學磕磕絆絆、邊拼邊讀;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張不開嘴、如看天書。以學定教,教師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解讀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更要從具體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內容。學生朗讀為什么會拖調?根源是對文本不熟悉。為什么不熟悉?沒有大量時間的沉浸式朗讀。熟讀是不拖調的基礎。
以學定教的課堂,應該是老師服務于學生,而不是學生服務于老師。
以一年級上《雨點兒》為例,大部分教師預設的朗讀教學重點是讀好大雨點和小雨點兒的對話,為分角色朗讀做鋪墊。這一部分確實能展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朗讀基本功。而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讀好問句并不是難點,難點在于《雨點兒》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分角色朗讀”的課文,學生還不理解什么是“角色”、什么是“分”,單獨的句子讀好了,放到自然段里,一頭霧水。會讀的不敢讀、不會讀的張不開嘴?!皧A生飯”最易產生拖腔拖調的朗讀,也會打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執教老師精彩的“教”并沒有帶來學生熱烈的“讀”。
學情,包括“學生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而多數教師更關注后者,忽視前者。一年級兒童的階段特點明顯,心理、生理發育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習能力,簡言之,難倒學生的不一定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學生翻不到指定頁碼,有學生朗讀姿勢懶散,有學生聽不懂老師指令……這些看似與知識無關的細節,需要老師從學科育人的角度,在課前去一一思考解決的方法。等到課上再去臨時化解,浪費時間,影響課堂效率,暴露出課堂管理手段的不成熟。
預習盡量安排在校時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了,有助于建立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充分利用早讀和下午習題課后的碎片化時間,5-10 分鐘,足夠保質保量完成預習工作。
第一步: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第二步:學生跟讀,長句子反復跟讀,注意老師的語調和節奏,必要時可以投影指導學生畫好停頓線、著重號;第三步:學生自由讀,有不會的字舉手問老師。第三步的關鍵在于激勵。舉手問老師者得到獎章,利于培養學生大膽提問的習慣,同時也方便老師掌握學情,將出現頻率較高的生字,寫在黑板上進行集體認讀;大聲朗讀者得到獎章,座位相鄰的同學之間看到對方得到獎勵,直觀感受“大聲”朗讀的標準,第一時間調整自己的音量,見賢思齊。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不要求讀流利、讀出感情,只要求大聲,這也符合一次訓練一個點的教學規律。
一年級的學習重在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在校預習幫助學生適應小學學習節奏、體會朗讀的樂趣、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中高年級時間緊張后再放手讓學生回家預習,學生就有據可循。學生的在校預習,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通過每篇課文的當堂預習效果反饋,教師能及時掌握不同類型、長度、內容文本的難易程度,利于新課的時間分配和重點安排,經驗的積累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材解讀能力。
學情差異會給教學帶來各種尷尬情境,增加課堂管理的難度。但是如果老師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接受、面對這種差異化,珍視學生暴露的每一個朗讀小問題,就能將差異轉化為教學資源。
1.尾音干脆。如一年級上冊《金木水火土》一課,句尾的四個字“五”“土”“下”“古”,不可為了追求古詩的韻律而拖長尾音,尤其第三聲的字,往往容易拖調,學生讀起來會很累,應干脆利落,快速收尾。
較長的段落學生可能讀著讀著就開始拖調,可以利用希沃黑板自帶的倒計時鬧鐘,教師備課時自己先讀一遍,預估時間,課堂設置好,在倒計時的緊迫感中,學生自然不會拖調。
2.手勢輔助。配合手勢讀詞語:課前詞語每個讀三遍,每讀一遍,伸出一個指頭,手的動作比嘴快,能夠有效帶動朗讀節奏,還有助于全班讀整齊。
配合手勢讀短語:如一年級上《項鏈》一課,“的”字短語較多,“藍藍的”“黃黃的”“小小的”等,如何引導學生體會“的”要讀得短而輕?把重音放在“的”前面的詞語上,在重讀的時候食指向上指,學生就能很直觀感受到這里是重讀。
配合手勢讀課文:一年級有多篇課文都非常適合拍手讀,如《小書包》《日月明》等,拍手讀是強化節奏意識、解決拖腔拖調問題極為有效的方法。
3.接段朗讀。班級朗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訓練過程中的朗讀能夠達到不拖腔拖調,一旦回歸日常朗讀,學生就沒有調整語速的習慣,需要老師時刻在場提醒。接段朗讀有效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精力更加集中,時刻關注“讀到哪兒”了,長期訓練,不管從哪個段落開始讀起,學生都有了調整速度的自主意識。
4.規范姿勢。規范齊讀姿勢:學生在朗讀時不加以規范,就會出現躺著讀、趴著讀、抖腿讀等各種怪象。制定統一口令,每次齊讀前,老師說:“朗讀姿勢。”學生答:“書本斜斜放?!痹趯诹畹耐瑫r自主調整坐姿,不啰嗦,效果好。讀完之后老師說:“說放好?!睂W生答:“就放好?!睂诹畹耐瑫r將書本放好。動作的利落會帶來課堂的高效、朗讀的干脆。
規范自由讀姿勢。在預習階段,學生初讀課文,字詞陌生,最好采用自由讀。自由讀的同時用手指著,稱為指讀。一年級學生手眼協調能力較弱,易出現錯字、漏字、添字、跳讀等問題,指讀有助于學生將文字和朗讀的語言一一對應,提高閱讀速度。還可以訓練劃讀,即一行一行讀,循序漸進,到二年級學生訓練默讀能力后,可逐漸減少對手部姿勢的要求。
除上述技巧外,音量控制也至關重要。聲音過于響亮會導致氣息不足,拖腔拖調,要跟學生講清楚音量控制標準:單獨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集體讀時,聲音適中,不必扯著嗓子喊讀。
基于對學生朗讀水平的了解,可以有目的地設計不同層次的激勵措施。因為一年級學情差異兩極分化明顯,中等生所占比例很少,本文重點探討優等生、學困生的激勵。
1.優等生激勵。對優等生的激勵要指向能力提升。朗讀好的同學可以擔任課前小領讀員。領讀背過的古詩、課文、日積月累內容;擔任三周以上的課前領讀員,可晉升為早讀領讀員,就有了20 分鐘的領導權;低年級的課文,一般由老師示范讀,擔任三周以上早讀領讀員的同學,可以獲得一篇課文的范讀機會,以錄音的形式在課上播放。領讀員制度,同時也有利于加強班級紀律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
2.后進生激勵。后進生讀不好課文,原因有二: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沒聽老師讀;識字量少,不能連字成句。此時就要放低標準、放大優點。交給后進生簡單的詞語、句子展示讀,讓全班跟著他讀,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讓他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
對后進生的激勵,要把批評包裝成“獎勵”。獎勵他到老師辦公室讀書,獎勵他比別人多讀一遍,獎勵他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后進生自己產生成就感,成功的喜悅是不斷推動人進步的精神力量。低年級課文短小,5-10 分鐘足夠學生讀通讀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輔導后進生的朗讀,千萬不要把“夾生飯”留給課后、留給家長。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边@是陶行知的教育箴言。解決一年級學生朗讀拖腔拖調問題,需要教師彎下腰、俯下身感知兒童視角,尊重學情,以學定教。朝夕相處、日積月累,教師要在觀念上堅決反對拖腔拖調,在行動上“教”服務于“學”,帶領學生體會美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