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豐 張學穎


摘 要: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可以發現增強韌性對于城市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武漢鐵路大東門住宅小區進行調研與改造,探討公共健康視角下的韌性社區建設,以促進社區更好發展。
關鍵詞:公共健康視角;韌性社區;公共空間
一、韌性社區概述
(一)韌性社區理論
韌性社區是指社區面對危機時,能依靠自身進行抵御、恢復和適應,強調自組織、自適應和自我恢復能力。在以公共健康為視角的城市管理中,其內涵主要表現在災前建設、災中防控、災后恢復三個階段。
(二)公共健康視角下的韌性社區
韌性社區的韌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空間韌性,即社區公共空間的應急能力;第二,設施韌性,即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抵御疫情的能力;第三,環境韌性,即社區環境抵御疫情的能力;第四,社區資本韌性,包括社區的組織結構、防疫管理和互助自治;第五,治理韌性,即基層社會社區治理能力、應疫機制和防疫儲備等。
本文主要從物質空間的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包括空間韌性、環境韌性和設施韌性。
二、武漢鐵路大東門住宅小區的設計
(一)發展現狀
武漢鐵路大東門住宅小區建于1993年,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容積率2.3,貫穿武昌火車站、宏基客運站。
1.空間現狀
該社區為行列式走向的院落式布局,由南北向兩排建筑和東西向的圍墻圍合形成。社區內部僅有社區活動廣場和門球場兩個公共活動空間,包含一個私立幼兒園和單位用地,增加了人員流動性和道路壓力。
小區內道路大致呈魚骨形狀,由主干道連接兩個出入口,次干道圍繞主干道向兩側發散。受歷史原因影響,小區內違建自建情況較多,道路被占用情況嚴重,使道路多呈斷裂狀;行人和車輛共用一道,道路情況較為混亂;未設置集中停車區域,居民隨意占用公共空間停車。
2.環境現狀
綠化以行道樹為主,僅有少數綠化帶、灌木叢,綠化種類單一;綠化空間邊界模糊,居民喜愛自行種植花草、蔬菜;樓棟前常停放自行車、機動車或晾曬衣物、堆放雜物,導致公共安全風險突出;社區建設年代較早,建筑老舊且道路破損較嚴重,社區衛生狀況不佳;居民自建棚戶或建筑較多,影響公共安全。
3.設施現狀
社區衛生站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較弱,沒有完善的醫療器械;物業應對經驗不足,管理人員較少,緊急物資儲備不足;少見安全指示牌,健身設施分布零散,30處休閑座椅和5處休閑亭約有70%處于老化和廢棄狀態;社區內除主路外沒有照明設施;社區主要商業設施集中于社區出入口外部;出入口設有兩處門衛,還包括智能門禁系統和監控,但設備老舊,多處于停用或棄用狀態,未達到安全監控的目的。
(二)韌性社區理論在大東門鐵路小區中的運用
1.空間韌性
第一,優化公共空間。打造開放、封閉相結合的社區,常態化時,院落處于開放狀態,滿足居民正常出入需求,特殊情況時,院落處于封閉狀態,設置隱形圍墻控制人員隨意走動,形成獨立組團控制人員出入;保留原有活動廣場,改造為成人活動區和兒童玩耍區相結合的廣場,配備休閑座椅、物品存儲柜、急救醫療箱和戶外清潔設備,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休閑需求和安全衛生需求;以活動廣場為主要節點,增加三處次節點,分別為可食性種植園、綜合健身區和門球場,利用健康跑道將其連接;同時,設立緊急避難標識,并配備足量的應急物資,完善社區應急條件。
第二,豐富公共空間多樣性。考慮公共空間的包容性和便利性,例如:老年人的休憩區與青少年的活動區不宜距離太近;健身區配備休息區,幼兒玩樂區設有家長等待區等。同時,建設“平疫結合”的韌性社區,如圖1所示,配合社區現有場地的利用情況,提升場地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例如:活動廣場在平常具有休閑娛樂的功能,在發生疫情時,可以為疫苗接種和衛生安全知識宣傳提供場地;衛生服務站在平常可以滿足居民日常需求,在發生疫情時,可以變為緊急隔離點和應急棚戶安置區;公共健身場地在平常可以滿足居民健身與跑步活動的需求,在發生疫情時,可以成為居民物資集中發放點。
2.環境韌性
第一,改善綠化空間。努力改善社區景觀空間,通過香樟、秋楓、碧桃等樹種打造多樣化且具識別性的社區綠化空間。在無法改變容積率和住宅密度的情況下,利用宅前綠地和垂直綠地概念,拆除老舊圍墻,利用爬山虎和凌霄花等攀緣類植物改造成通透式圍墻,增加綠化率,改善社區微氣候;將宅前水泥覆蓋區用草坪、花叢或低矮灌木替代,形成宅前微綠地;同時,增加休閑座椅和衣物晾曬架等便民設施,提高社區間隙空間利用率,形成社區居民組團模式;建設可食性種植園,通過在“鄰里中心”系統上登記認領,居民可以對種植園進行自我管理,達到綠化效果的同時滿足居民種植需求。
第二,優化道路系統。將社區東面約3000m2違建群進行拆除,打通原本斷裂道路,構建社區內部循環路網;配合空間節點增設健康跑道,沿途設置夜跑燈光、里程提醒、激勵標語等配套設施;重新設計道路,利用小型樹池分隔人行道與車行道,實行人車分流;建設公共停車場,由原來的70個停車位增加至100個,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矛盾;在社區西面增設一個應急出入口,增強社區應急反應能力。為配合疫情防控,將社區內部道路劃分為三個等級,如圖2所示。一級道路作為半開放式交通區域,作為應急醫療救助系統、救助物資運輸系統等;二級道路作為封閉式路段,作為垃圾收集點和生活物資分發點;三級道路主要為獨立院落區域,發生疫情時可以單獨進行全封閉管理,院前空地作為臨時避難點。通過三級道路的分級管控,形成真正的“全封閉—開放式”管理模式。
3.設施韌性
第一,更新設施建設。參考“15分鐘生活圈”標準,優先改造居民滿意度不足60%的設施,如圖3所示,填補設施空缺,對不足以達到使用需求的設施進行完善。例如:建立功能完善的健身場地;完善社區醫療設施,使社區醫院具備檢測和篩查能力,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在門前空地預留應急棚位置,達到應急場地要求;同時,對門球場和文化亭等設施進行更新,保留文化特色;道路增設可升降安全路障進行分時分段管理,協助三級道路分流管理。
第二,智慧社區營造。建設“鄰里中心”服務系統,通過安全監控、生活繳費、通知下發、居民互動、停車管理和快遞收寄等功能,滿足居民需求。同時,人流管控、熱力監測、物資發放和知識宣傳等功能,也能更好地配合社區進行應急情況下的管控。
三、結語
本文基于空間、環境和設施現狀,對武漢鐵路大東門住宅小區進行調研分析,通過對空間韌性、環境韌性和設施韌性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切入,對武漢鐵路大東門住宅小區進行更新與改造。同時,也發現了老舊社區改造中的局限性,例如:對于老舊社區有限的可利用空間,如何通過最小的改動發揮出其最大的價值?思考設施建設和改造與居民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存在導向關系。這些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齊康.城市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馬亮,林堅.健康社區:我國未來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選擇[J].北京規劃建設,2020(2):32-35.
[3]于洋,吳茸茸,譚新,等.平疫結合的城市韌性社區建設與規劃應對[J].規劃師,2020(6):94-97.
[4]陳聰.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微改造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
[5]曹政.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區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9.
作者單位:
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