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屯溪長干小學 徐海峰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社會,現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教育行業之中,教育部新頒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更是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較之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信息化2.0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變革,這些變革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在教學小學六年級數學《圓》這一課時,我和孩子們都感覺比較累。學生作業費時較長,而且錯誤不斷。不管是優生還是學困生,都可能在同一道題目中“翻船”。聯想到上一屆學生,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是什么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呢?我總結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傳統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二是傳統教學方式直觀性不強,影響學生深入理解。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迎來了巨大變革,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更加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智能化。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傳統的教學一般采取的教師課堂講解和學生聽、記、背以及課后做作業的模式,將被多媒體互動、互聯網教學等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所取代。其中,翻轉課堂源自國外的兩位高中化學教師,他們在課前使用錄像機、PPT等工具將需要教學的內容事先制作成多媒體文件,然后通過互聯網上傳到網絡,提供給有需要的學生自行下載、播放和學習,以達到學生自學的目的。這樣一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出現了變化,甚至出現了顛倒和翻轉,從而催生了新的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師生之間更多的是互動交流,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提前學習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資料,在課堂上可以帶著問題與教師交流互動。因為互聯網的存在,這種交流互聯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線下,在線上同樣可以交流互動,而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站在平等的位置與學生探討交流、解惑答疑,學生之間不再是主從關系,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身份就逐漸演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者、教學過程中的輔助者,師生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隨著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多媒體教室,教師可以使用事先制作好的PPT進行教學,課堂上還可以播放視頻、音樂等輔助教學。隨著互聯網、3D打印、VR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技術都可以用來豐富我們的教輔手段。比如,我們可以用互聯網提供資料共享、線上交流,用3D打印可以制作幾何模型,讓學生佩戴VR眼鏡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自動采集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據,自動分析各自的學習特點,從而可以為特定的學生訂制更加高效的教輔手段。
在課前,教師可以事先把需要教學的內容制作成微課、幕課等多媒體軟件,通過互聯網上傳到學校的信息化平臺,并事先設置好問題,供學生下載、提前預習。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先將三角形內角和的各種學習材料打包下發學生,并設置疑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內角和是一樣嗎?怎樣驗證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
在課中,參照課前平臺大數據分析結果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設計,使用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學環境。比如:可以利用VR技術動態展示量角、剪拼、折拼的方法,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拿出3D技術打印的學具動手操作,每個學生分別各取一個三角形進行研究,研究后在班上交流。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采用量的辦法,有的采用剪拼的辦法,有的采用折拼的方法,學生親自經歷了知識的獲取過程。
在課后,教師要對課堂案例內容進行溫習和回憶,利用課堂教學形成的評價,在課后進行個性化資源的推送,也可針對不同個體布置不同的作業,完成課后復習的指導。
總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更好的教學環境、更多的教學資源、更高效的教輔手段,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轉變,掌握好信息技術,并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讓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