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 陸麗芳
數感是人的基本數學素養,是人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應用的一種態度和意識,良好的數感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靈敏的感悟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通過動手實踐操作激發、培養、強化學生的數感。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愉悅的心情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對年齡尚小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和興趣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創設趣味教學情境,將課堂變為知識的樂園,讓學生在趣味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促進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生活情境:小明一家去郊游,媽媽準備了4個漢堡和4個蘋果。午飯時間到了,媽媽讓小明給大家分一下食物,小明拿起其中的一個大蘋果給爸爸,爸爸說:這個蘋果太大了,我一個人吃不下,我跟弟弟每人半個吧。假如你是小明,你應該如何分呢?學生踴躍地舉手回答:可以將蘋果從中間切開。教師繼續提問:大家能用數學語言來表示這半個蘋果嗎?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道:一半就是二分之一。教師說道:為了和前面所學的整數區分開,我們將二分之一這樣的數稱之為分數。就這樣,學生對分數有了最簡單的認識。
案例中,教師首先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探求的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知識探究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由形象向抽象轉變的過程,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數感。
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可讓學生對教室內的物品的面積進行估算:一張桌子的面積有多大?一塊黑板的面積是多大?整個教室的面積呢?……在學生猜測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對所猜測的物品進行實際測量,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實物數據的變化,檢驗估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學生會對數量關系形成正確的判斷,提高面積單位數量與實際大小關系的敏感度,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與發展,有效感知面積單位。
實際操作,讓學生將物體的具體面積與面積單位有效地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真實地體驗了數量關系與單位,促進了學生數感的形成與發展。
有效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正確把握學情,巧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題目,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分層次設計題目,如基礎性習題和綜合性習題,這樣既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又能培養學生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數感,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之后,教師可借助數軸加深學生對小數的認知。首先,向學生出示一條寫有整數的數軸,讓學生自主觀察數軸上的數字,提問:在數字0~1之間藏有什么樣的數?學生迅速答出:小數。教師引導提問:你能找出這些小數嗎?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將0~1之間分成10份。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整數間帶有刻度的數軸,并提問:圖中每一個小格代表的小數是多少?學生:0.1。在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小格是0.1之后,教師再次出示標有小格的數軸,讓學生自主填寫上面的數字。如此訓練,強化了學生對小數的認識。
案例中,教師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小數認識的訓練,分三次出示不同的數軸,讓學生對小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效理解了數學概念,強化了學生的數感。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全面、深入理解知識的條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數感,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