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達州市天立學校 何小琴
核心素養作為近些年來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樣也是課程深化改革過程中的中心目標。核心素養不但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定位來看,教師在教學中不但需要充分融入學科化的特征內涵,也需要充分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確保學生在課程體系當中能得到充分的引導與鍛煉。為了進一步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優化策略,現結合具體的課程現狀分析如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需要面對許多問題,現結合教學現狀分別探討如下。
情境創設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重要的環節,該環節不但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與教學成果密切相關。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創設相關情境,只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不但嚴重影響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進程,也對課程效果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小學道德與法治對于課堂體驗的要求高于其他類型的課程,這不單是課程的內涵特征決定的,也是小學生情感發展的內在需求決定的。一些教師在課堂環節設置時沒有充分重視課堂體驗的內容,導致這個部分的占比不高,效果不好,影響到課程體驗的相關內容,甚至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對課程產生排斥,阻礙了課程的進步與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良好的生活體驗價值,突出表現在引導環節。由于課堂教學中缺乏合理的引導機制,或者教師干脆沒有設置引導環節,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可能會因此出現引導不充分,課堂導入不足的問題,進而阻礙了后期教學效果的呈現。
結合現階段教育背景與學生需求,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優化需要借助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學過程與需求上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不但需要課堂有相對民主寬松的整體氛圍,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尊重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自由、高效地吸收知識。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工具來達到相應的實踐效果,比如說色彩鮮明的圖畫、耳熟能詳的歌曲以及生動幽默的語言等等,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融入課程學習當中,在感悟和體驗中學習和進步。
課程體驗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借助于課程活動進行構建的環節,這個環節應盡可能避免出現教師直接傳授的情況。從客觀上來看,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無法完全借助道德概念本身,需要在活動當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需要以養德為基本目標,課程教材的選擇也需要充分體現出核心素養的基本精神與內涵實質理念。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優化體驗效果,教師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與安排,包括游戲的組織、角色扮演、實踐操作等等,這些都可以提升學生的課程體驗。在豐富多彩的課程當中,學生能豐富自己的情感,達到明理、導行、循情的效果,為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創造了條件。在具體的課程當中,教師需要選擇游戲作為課題,以協助學生加深課程理念為基本目標,逐步引導學生了解道德文化與情感,進而實現多元化的文化視野培養效果。針對學生實施初步社會探究培養,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與傳統文化或傳統美德相關的視頻來實現,播放過程中教師可以介紹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想法,同時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引導學生相互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等,這些游戲模式簡單容易推廣,同時效果卻十分顯著,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以人為本是小學課堂教學的基礎,同樣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呈現方式。在新的核心素養時代背景下,教師更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想法作為先導來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籌劃,還需要關注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整個活動中需要以學生參與作為基礎條件,引導學生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在合作中探究、創新中發展的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品德教育是該課程永恒的主題。品德不單是教育的內涵,同樣也是一種觀念的延伸和拓展。生活作為教育的途徑和載體之一,往往需要與教育的內涵相互融合,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明確道德教育不應該脫離生活的問題,要將課程根植于學生日常生活當中,才能體現課程的優勢與價值,才能確保學生內在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作為教師,應該立足于生活的本質,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發展需求,充分挖掘課程內涵,將課程內涵呈現在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在課程連接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序地將生活事件、熱點話題、社會熱點等多個方面的話題融入教學,進一步改善學生社會生活體驗模式,借助生活引導來解決課程教學問題,讓學生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基于教學的開放化,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要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側面上來看,課堂結束并不意味著課程結束,教師應該將課程以引導到課后來進行延伸,不但能起到對課程內容進行鞏固的效果,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要求,迎合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在進行課堂教學引導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教學的內涵,做到精心設計、細心安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與發展優勢創造條件。
多元化評價模式的應用由主要解決道德評價不合理的問題,對于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善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就課堂評價的現狀來看,教師需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結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再參考個性、語言以及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確保課程設計的精準性與針對性。作為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滿足學生對于日常評價的需求,這樣才能做到讓學生有意識地參與,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與針對性,引導課程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形成,為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提升創設條件。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及課程本身的目標,既要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也需要對課程體驗環節進行升級改造,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體系,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各項探究工作,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滿足多樣化的課程拓展與實踐需求。為了更好地突出小學道德與法治在學生道德水平方面的促進作用,教師要積極推進多元化的評價模式,采取多元化科學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為小學生個人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