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斌,盧金福,周玲玲,蔣寶平,吳 麗,華永慶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通過電腦和手機可輕易獲取所需信息,因此課堂教學已不再是學生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此外由于手機的攜帶方便性,如何將這一移動終端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有機聯系起來,利用智能手機開展“互聯網+”模式的高校教學工作,成為新時期高校教育的挑戰和機遇[1-2]。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師采用藍墨云班課App作為教學信息化工具,藍墨云班課所具有的多種管家式服務功能為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化平臺[3-4]。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筆者于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在中藥學類163班藥理學教學中嘗試進行了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
藥理學是醫藥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也是臨床醫學和藥學的橋梁學科。作為中藥學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開展藥物的藥效和毒理研究至關重要[5]。其教學任務為闡明藥理學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及學科新進展,使學生掌握藥物的藥理作用、作用機制,并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但由于該課程知識點多而分散、概念抽象、知識背景要求高,導致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學生學習態度消極、不及格率高[6]。中藥學類專業是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尤其是中醫藥類高校的主干專業之一。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從事中藥栽培、飲片生產、中藥鑒定、中藥制藥、分析檢驗及臨床藥學服務等。我校中藥學類專業先修課程包括生理學、生物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病理學,其中前三者為必修課,最后一門為選修課。
混合式教學是資深教育學家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在第7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提出的,其主要是指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的結合。由于大學城的建設,目前國內普遍存在師生之間的見面僅限課堂的現象,導致課前/課后學生在預習/復習中的疑問無法及時得到解答。而混合式教學提出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學生不僅可在線上與教師交流、答疑,還能有效利用線上學習資源,解決這一問題。但該教學模式需要一個實用且操作性強的互聯網學習平臺[7-8]。
藍墨云班課是一款基于移動終端的教學管家App,其借助互聯網+移動智能設備,構建了課堂內外信息推送、教學互動、即時反饋、數據統計的云服務平臺。學生通過班課號加入班課,即可參與里面的各種教學活動,如即時簽到、下載資料、線上完成作業、發布消息、測試考核、投票問卷和討論答疑等。該平臺除了功能齊全外,還有操作簡單、隨時隨地學習的特點,能有效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學習,非常適合混合式教學實踐。
筆者授課班級為中藥學類163班,大學二年級,共51人。于課程開始之前在藍墨云班課中創建班級(班課號755242),同時上傳教學日歷、教學大綱、授課PPT、在線課程視頻及拓展知識的網址鏈接(含本教研室的微信公眾號“指尖下的藥理學”)。通知學生下載App后通過班課號加入該班課,并進行課前預習。中藥學類專業的學生藥學知識比較扎實,但醫學知識總體偏薄弱。在授課中藥理學有些章節難度較大,比如抗心功能不全藥、抗心律失常藥,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循環生理和電生理的知識儲備。因此筆者還會上傳一些藥理甚至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視頻及動畫,方便學生課前預習。此外,學生第一次加入該班課后,還需完成一份學習背景調查,擬根據學生先修課程掌握程度及授課偏好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
2.2.1 瞬時簽到 一改以前對照花名冊點名的方式,采用手勢簽到。教師在黑板畫出手勢后,要求學生5秒內完成手勢簽到。同時要求學生打開GPS定位,可顯示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該過程大大節約了簽到時間,有利于將課課簽到付諸實施。同時學生也沒有了僥幸心理,實現了在整個學期沒有一位學生曠課的現象。
2.2.2 即時提問 隨堂提問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授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前通過舉手回答時,學生因為臉皮薄,往往不會主動舉手,導致教師無法推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而現在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學生可在手機里面舉手。對于這種虛擬的舉手行為,學生似乎更加偏好。藍墨云班課中設置了3種提問方式:搶答、舉手和選人。(1)對于比較容易的、不需要思考的問題,一般發動搶答,比如毛果蕓香堿對眼睛的藥理作用包括哪些?學生快速反應后在手機中接受搶答,即可起立回答問題。(2)對于難度較大,需要時間進行思考的問題,一般發動舉手,比如氯丙嗪引發的遲發性運動障礙為什么不能用苯海索來治療?教師可在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學生來回答,選人原則是盡量選擇回答問題機會少的學生。(3)有時課堂氣氛不佳,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為了活躍氣氛,則會發動選人。這種方式與微信搖一搖類似,搖到誰,誰就來回答,學生的注意力立刻就回到課堂上了。
2.2.3 課堂討論 中藥學類專業的學生均已完成絕大多數的先修課程,具有一定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最后時間可不定期酌情安排藍墨云班課里的“頭腦風暴”活動。如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某藥的興奮心臟作用是通過激動β受體實現的。因為這類題目往往是開放性的,故允許學生爭論,師生均可通過該模塊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評分,形成一種人人參與的氛圍。
每個章節結束后都會有若干復習題,要求學生課后完成。學生課后復習過程中往往會有問題與教師交流,但礙于面子,更偏向于私信教師。如果用QQ或微信需要逐一加好友,非常煩瑣。藍墨云班課中有消息模塊,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直接私信交流,而教師如果發現某一普遍問題,也可群發消息覆蓋至整個班級。
學情分析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情分析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等元素進行總結,有利于后期教學過程的改進。期中學情分析包括兩塊內容:測驗和教學效果調查。測驗環節中,要求學生30 min內完成藍墨云班課中的試題。所有學生提交后,可自行在手機中查看答案和分數,從而實現無紙化考場。教師也從繁重的閱卷中解脫出來,并可通過平臺的分析模塊獲得平均分、平均耗時、各分數段人數、每道題的正確率,甚至每道題的每個選項的選擇率,當然也包括每道題每個學生的回答情況,這些分析數據均可自動即時獲取。教學效果調查則需要學生在平臺的調查問卷模塊完成一份調查即可?;顒咏Y束后,調查結果可自動統計出來。
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最終都是以經驗值的方式體現出來的,經驗值越高,表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越強、成績越好。在課程開始之前,先設置各種活動的經驗值,并提醒學生經驗值與平時成績直接相關。在本次課程中,經驗值的設置見表1。

表1 藥理學課程經驗值設置
在第一次上課時,學生先完成學習背景調查,以便教師進行教學參考。結束后,平臺可直接生成調查結果(見表2)。相對于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高難度,學生對醫學課程反而比較感興趣。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并不認為教師是獲取知識最主要的來源,網絡才是,提示學生具有網絡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對于學習方式,絕大多數學生還是選擇傳統授課,其原因是學生不了解新的授課模式,故選擇熟悉的傳統方式。此外還發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興趣更加看重,而僅關注分數的只占11.76%。最后一道題既是藥理學的內容又是生理學的內容,近一半學生(49.02%)選擇正確,反映他們的生理知識比較扎實,非常有利于藥理學的學習。

表2 學習背景調查結果

表3 教學效果調查結果
采用平臺自動生成的教學效果調查統計表進行調查。經過近半個學期的學習,近一半學生認為藥理學難度較大。但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滿意度達到92.16%,互動情況滿意度達到90.20%,提示該授課方法還是獲得學生認可的。
本次課程推送PPT和視頻29個、簽到26次、課后作業和測試75題、調查問卷2次,每個學生應得的經驗值合計132,其他參與的課堂活動算作額外經驗值。學生的經驗值獲取情況見表4。結果可見,應得經驗值平均達123,有28名學生應得經驗值全部拿到,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非常認真的。額外經驗值靠課堂回答問題和期中測試獲取,表現佳的學生才能拿到。本次課程額外經驗值獲取最高的達到104,該學生上課非常積極主動,基本每次提問都會舉手。額外經驗值平均51,除去期中測試,基本上人均5~6次參與回答問題。

表4 學生經驗值獲取情況
將中藥學類161班、162班和163班3個平行班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進行統計和對比。其中161班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162班和163班均利用藍墨云班課實施混合式教學。期末考試采用統一試卷。評閱試卷采用流水方式,由3個教師共同完成,一人固定負責幾題;客觀題采用機讀方式。通過這些措施,盡量減少評閱帶來的誤差。各班期末卷面平均分和分數段分布情況分別見圖1和圖2。通過圖2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學可較好地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加強對知識的掌握。而進一步分析圖2可知,班級平均分的提高和不及格人數的減少直接相關,推測該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讓不認真的學生為了獲取經驗值也得進行在線學習,最終將一部分可能不及格的學生“拉及格”。但該模式似乎對本來就認真、自覺性好的學生無明顯作用,并不能增加優秀學生人數。

圖1 中藥學類各班藥理學期末考試平均分直方圖

圖2 中藥學類各班藥理學期末考試各分數段人數分布
本學期以藍墨云班課為平臺,嘗試了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藥學類專業藥理學混合式教學的改革。通過調查分析數據,將其優勢總結如下:(1)智能手機變為教學工具,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興趣。(2)考勤變成一種常態,學生不再有任何僥幸心理。(3)預習、作業、回答問題均有經驗值,后者與平時分掛鉤,從而使平時分全面、客觀、公正。(4)學生的學習不再僅限于課堂,而是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在任何時間都可學習,并與教師交流。(5)該平臺更適合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督促效果尤其明顯。(6)教師也從繁重的形成性評價材料的梳理中解脫出來,平臺自動分析各種數據,并可通過手機一鍵導出分析報告,便于教師及時改變教學策略。(7)雖然各個高校都已構建了諸如精品課程、在線課程、慕課、數字化教材等線上資源,但這些資源的訪問量卻不盡如人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將這些資源引入藍墨云班課,并設置訪問經驗值,相信這些資源將會被更好地利用。(8)藍墨云班課App完全免費。但要注意,手機用于課堂仍然是把“雙刃劍”,學生既可用于學習也可能用于游戲或聊天等非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進一步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另外,教師也將花更多的精力來制作更形象生動的視頻和動畫??傊?,該平臺運用于中藥學類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