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帥
摘 ?要:首先從機遇和挑戰兩個角度入手,闡述了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背景;圍繞保護內容缺乏完整性、保護方式缺乏多樣性以及保護理念缺乏先進性三個方面,分析了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現存障礙;結合重視豐富檔案內容、挖掘檔案利用價值以及加快轉變保護理念三個部分,嘗試提出了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優化思路。
關鍵詞: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非遺檔案;檔案保護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age. It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incomplete contents of the archives, the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advanced working concepts are the three obstacles in the current protection work, and finally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protection of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age by enriching the archives' contents, further exploiting the its values and changing the working concepts.
Keywords: Digital 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management; Intangible Heritage Archives; Archives Protection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侵襲沖擊,我國本土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基受到了極大動搖,部分非遺項目甚至出現了趨于消亡的跡象。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數字時代中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相關問題展開探究討論,致力于尋找出可提高音樂非遺檔案保護質量、優化音樂非遺檔案利用價值的有效路徑。
1 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背景
數字時代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建檔式保護,為音樂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互聯網使地球連成了一個整體,通過電腦、智能手機等上網設備,人們可隨時隨地了解世界各處的信息資訊,收聽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多元文化侵襲碰撞導致音樂非遺的喜愛者、研究者越來越少,大幅削弱其保護、推廣與發展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會使非遺文化傳承人、掌握者迫于生計而轉投其他音樂領域甚至其他行業,造成音樂非遺的“根”的斷絕。[1]另一方面,數字時代多種技術的蓬勃發展與靈活應用,也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記錄、保護、傳承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生機”。在社會早期,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小范圍內口耳相傳的,很難實現長效性的記錄與大范圍的傳播。其后,隨著影像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人們開始用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等形式進行音樂非遺的采集記錄與歸檔保存。由于各類檔案載體均為實體,且存在受潮、燃燒、磨損、丟失、破壞等多種風險,音樂非遺檔案的利用、保存與保護效果并不理想。音樂、影像等信息資源的保存方式已逐漸由實體轉向虛擬,人們在錄制采集到音樂非遺作品后,可直接上傳到計算機系統或網絡環境當中,并利用線上軟件進行檔案內容的檢索、使用與分享。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時期音樂非遺檔案保存難、保護難的問題,對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傳承與推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存方式的轉變
對于傳統的音樂非遺檔案記載方式來說,大多數都是以紙質材料、膠片錄音及錄像等傳統形式作為保存載體,但是由于工作方法和操作規程等缺乏標準性,可能會給檔案保存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比如:在進行民間傳統歌曲集成、民間器樂曲集成、說唱音樂集成和戲曲音樂集成等工作時,通過采用模擬信號的方式進行了考察和錄音,同時也對樂譜進行了紙質記錄和整理,但是可能由于技術手段等難以滿足實際要求,同時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磁帶逐漸老化并發生質變,因此,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檔案保存方式,逐步向現代化、數字化方向持續發展,促使音樂非遺檔案保存時間能夠向長期化、永久化發展。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為音樂非遺檔案保存方式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將音樂非遺作品通過信號掃描、錄音錄像、多媒體以及3D虛擬交換等多種形式轉化為數字化格式,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在數字化儲存媒介中進行長期有效保存,比如計算機硬盤、數據系統等,都充分展現出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存方式、載體形式以及傳播形式等具備豐富化、多樣化特點,促使傳統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完整高效地傳承下去。
3 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現存障礙
3.1 保護內容缺乏完整性。在社會建設粗放化的傳統時期,我國大量民族音樂文化、地方音樂文化在未受重視的情況下受損流失,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造成了極大損失。有此前車之鑒,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國相關單位及人員必須積極擴大音樂非遺資源、非遺檔案的保護面,盡可能多地豐富保護內容。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該方面的落實程度仍然有待提升。一方面,相關人員在音樂非遺檔案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視既有檔案保護而疏于豐富補充檔案體系的問題。這樣一來,雖然現有音樂非遺檔案的保護質量可處于較高水平,但保護內容明顯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廣覆蓋;另一方面,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條件匱乏,也是導致音樂非遺檔案保護內容不完整的重要原因?,F階段,我國雖然已設立了專項化的非遺保護經費,但其主要針對省級以上的“高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對市級以下的非遺保護工作發揮支持作用。
3.2 保護方式缺乏多樣性。從目前來看,我國音樂非遺檔案的保護工作在實踐方式上缺乏多樣性,即只重視檔案的歸置保存與采集積累,而不重視檔案利用價值的挖掘與發揮。這樣一來,便很容易引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不足、發展力不強的問題,且不利于音樂非遺檔案文化屬性與商業屬性的協調平衡。例如,很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方言為表現形式,若僅通過聆聽欣賞,非方言使用者將很難對其文化價值、藝術美感、思想精神、表達內容形成有效理解,繼而導致此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局限在小范圍的傳播與傳承之中,并嚴重降低了音樂非遺檔案的整體價值。
3.3 保護理念缺乏先進性。在數字時代中,相關人員工作理念的偏誤、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音樂非遺檔案的保護發展。[2]例如,部分非遺檔案管理人員缺乏思想上的變通,未意識到不同檔案介質之間靈活雙向的轉化關系。這樣一來,傳統時期積累的唱片、光盤、錄音帶、錄像帶將難以得到數字化處理,一旦檔案室發生水火災害,或檔案資料遭到物理破壞,后果將不堪設想。再如,一些非遺檔案管理人員雖已對音樂非遺檔案信息進行了數字化轉換,但其保存路徑僅為計算機設備自帶的系統數據庫。此時,若計算機軟件系統受到黑客、病毒等的侵襲攻擊,極有可能造成音樂非遺檔案資料的損壞或遺失。
4 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的優化思路
4.1 重視豐富檔案內容,拓寬資源采集邊界。在數字時代中,相關單位及人員應對音樂非遺檔案體系的擴充、音樂非遺檔案內容的豐富予以重視,并充分利用現有的工作條件,實現資源采集邊界的持續拓寬。一方面,相關人員可以現有的檔案類目為核心,積極進行相關音樂作品、音樂資源、文化信息的采集,以確保檔案能更加整體、清晰地反映出特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3]例如,在“長調”這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保護過程中,相關人員不應拘泥于現有的檔案儲備,而是要定期深入到內蒙古地區的群眾生活當中,了解長調這一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新特點、新變化,并將近年來“新生”的長調民歌作品采集起來進行整理建檔,以達到更新檔案資料、豐富檔案內容的效果。另一方面,相關人員還可將互聯網作為音樂非遺檔案信息的采集“主陣地”,積極參與到“昆區”“侗族大歌”“甘肅花兒”等音樂非遺文化相關的網絡話題討論、網絡社群建設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即能更多地與各地非遺文化傳承人、愛好者建立溝通交流與合作關系,獲取到更多的非遺文化信息資源。
4.2 挖掘檔案利用價值,促進非遺創新發展。在管理、保護音樂非遺檔案的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做好其商業價值、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充分利用,從而在促進非遺創新發展的同時,獲取到更多的資金資源支持,達成音樂非遺檔案管理能力、保護質量的“反哺式”提升。例如,在數字時代中,相關單位及人員可在合法、合規的條件下,與游戲、影視等領域的經營主體達成合作,將音樂非遺檔案的部分資源以電影音樂、游戲音樂等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一來,既有助于實現音樂非遺文化進一步推廣,同時也能盤活音樂非遺檔案的利用價值,達到這方面的回報效果。
4.3 加快轉變保護理念,多元運用技術工具。在音樂非遺檔案的管理與保護實踐中,相關人員要意識到技術融合與技術轉換的重要性,盡可能地實現多種技術工具的合理運用,以提高音樂非遺檔案的管理高效性、保護安全性與利用價值性。首先,對于已有的唱片、光盤、錄音帶、錄像帶等實體性的介質載體,相關人員應及時進行數字化的信息處理,將相關音樂非遺資源納入網絡環境當中,以降低實體載體可能出現的損毀風險。其次,應做好云技術的充分利用,盡量將已完成數字化處理的音樂非遺文化資源傳至云端數據庫中。這樣一來,即便計算機設備的軟件系統、硬件體系出現異常,也不會對音樂非遺檔案的安全性產生波動影響。最后,相關人員還需對各類網絡安全風險予以重視,做好防火墻技術、密鑰技術、病毒排查技術等的綜合運用,從而在建立“網絡檔案館”基礎上,構筑出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防御壁壘,進一步提高數字時代中音樂非遺檔案的保護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燕.少數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模式的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37-138.
[2]張斯齊.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創新模式探索[C].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412-420.
[3]張寧.信息時代民族音樂檔案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0(01):87+89.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學院民族聲樂系 來稿日期:2021-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