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華
摘要:高中階段學生美術知識的學習,對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教育工作開展和實施,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也能夠使其感受到美術課堂所具有的魅力。因此,本文也提出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階段美術課堂教學中鑒賞教學的具體開展方法,以便于幫助學生有效融入課堂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育;培養路徑;文化理解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是根據我國教育部門提出的重要要求,加強核心素養培養已經成為教學的必然要求。當前,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在三方面,分別是圖畫識別、美術呈現、鑒賞判斷、創新實踐、文化理解五方面。如何落實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是重要的美術教育問題。高中美術鑒賞教育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術鑒賞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鑒賞判斷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鑒賞判斷能力也要以文化理解素養為基礎,只有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化知識,才能正確鑒賞、判斷美術作用,才能挖掘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的意義
文化理解素養指學生所具備的文化知識水平。美術領域中的文化理解就是立足于文化角度,欣賞美術藝術品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美術理念等等。養成文化理解素養,學生就可以從文化角度鑒賞美術作品,挖掘出更多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體會美術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進而使他們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理解不同民族、地區的美術文化,能夠培植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藝術情感,使得他們更加敬重文化藝術。
文化理解素養基于我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上,有人認為,文化理解素養是核心素養的根本,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對學生的生活具有重要影響。文化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中,依托于一定的載體進行保存和繼承,留意觀察生活,有助于學生養成文化素養。因此,想要形成良好的素養,就應該具有文化精神。培植深厚的文化理解素養是人們濃厚的文化精神的直接表現。
文化理解是我國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近年,傳統文化重新受到人們的歡迎,一些弘揚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就是很好的例子。如《中國詩詞大會》依托于中國古典詩詞,觀眾津津樂道,從古典詩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素養依托于中華文化,美術是視覺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傳統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挖掘到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美術作品通常也是文學研究、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通過學習美術知識,學生認識和了解蘊藏在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進而增厚文化素養,參與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去,為推動我國的文化貢獻一分力量。
高中美術教材中選取的作品都是經典作品,突出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經典的創作理念。例如,在鑒賞民間美術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民間民俗文化。比如民間的泥塑,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一下關于泥塑的美術作品、文化內涵。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觀賞一些泥塑,給學生介紹一下敦煌莫高窟、天津的“泥人張”彩塑、惠山泥人等,通過了解泥塑的發展歷史、作品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學生對傳統美術工藝的興趣更高了,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用膠泥或彩泥塑造出各種有趣的立體作品。學生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增加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美術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培養學生道德文化理解素養。
二、文化理解素養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融入體驗活動,加深美術鑒賞效果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只是還沒有達到系統化的程度。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這也需要高中美術課堂上,教師能夠發揮出本堂課所具有的優勢和魅力,設計一些美術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美術資源,深入挖掘美術作品的內涵和文化價值,這樣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美術的作品含義、構思,感悟作者在其中所傳遞的美術理念。在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需要設計一些趣味化的美術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鑒賞學習活動中,高效提高自身學習的能力,加深對美術作品文化價值的理解程度,這些都能夠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欣賞美術雕塑作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城市的雕塑景觀引入課堂中。將大型商場門前的雕塑作品、城市著名橋梁上的石雕作品、城市傳統建筑遺址門前的石雕等等引入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詢問家長,了解城市雕塑作品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之后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整理的文化知識。將城市的雕塑作品到課堂之中,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學生對其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時,能夠了解城市雕塑作品建設的背景、設計理念和其中的文化價值,進而掌握更多與所在城市相關的文化藝術信息,增強文化理解素養。將美術鑒賞活動引入課堂外,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堂知識內容,提高其鑒賞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理清教材內容,適當拓展課外知識
高中階段美術課堂上鑒賞課程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教材的設計理念,合理使用教材。根據教材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合理組織課堂。為了深入講解課程內容,教師往往需要引入一些課外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也能夠把學生理解的內容與課本上的知識相互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加深對美術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感受美術所具有的魅力。
例如:在欣賞民族傳統瓷器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瓷器的發展和藝術價值,讓學生對于我國古代的瓷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之后,教室就可以結合使用多媒體設備,把古代瓷器的各種各樣的圖案,以及專家點評的視頻播放給學生,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在古代設備和知識,以及科技比較匱乏的時代,人們所具有的智慧,以及能工巧匠所創做出的藝術作品。通過專家的講解和點評,學生對于瓷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生能夠感受到本堂課所具有的魅力,也能夠真正地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美術知識所具有的震撼力,進而增加其學生直觀的知識學習感受,加深企業文化理解素養。
(三)創新教學模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高中階段美術課堂鑒賞教學工作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僅僅是結合教材中給予的材料,強行地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方法課堂中學生參與效率較低,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所以,教師還需要真正的順應時代的發展,在最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凸顯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比如,在介紹建筑作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教師也需要提出相關的問題,古代皇家的建筑到底是怎樣的?大家曾經去過北京的故宮嗎?有怎樣的了解?這些內容都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討和分析,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了解建筑作品的文化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并且逐步提升文化理解能力,養成文化理解素養。學生在自主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我國古代故宮建筑群和天壇所具有的魅力,進而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所占有的主體性位置,使學生能夠動手查閱資料,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學習,這些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感受美術課堂樂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關注作品的精神價值,陶冶學生的內在品質
美術欣賞可以分為表層欣賞和里層欣賞,表層欣賞是一種直觀感受,里層欣賞則是結合作者創作的歷史環境和生活環境運用美術語言理解作品的意義與價值。美術欣賞是美術活動中重要的組成方面,也是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實現其價值和意義的基本環節和途徑。古今中外的各種風格的美術作品,無一不傳達了作者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懷,傳達出作者開闊的藝術視野。教師可以通過美術欣賞教學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點,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例如,在欣賞國畫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國畫中傳遞的精神內涵。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常常隱含了作者的某種思想和人生追求,通過水墨創造的意境體現出來。比如,元代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這幅圖大量留白,在空曠的畫面中,古樹傲然挺立,正傳達出作者追求的君子情懷,反映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質。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結合他在朝堂上的尷尬處境,于是他用孤傲對抗,在作品中呈現出的“淡泊”“高潔”等品質。通過這種美術作品欣賞,學生品讀出作品的人文情懷和道德情操,而這種情懷和情操也對他們產生了熏陶。
三、結語
長久以來,由于受到了傳統教育思想理念的影響,課堂上教師所能夠關注到的僅僅是學生對于基礎的知識掌握情況,再加上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美術教學長久以來受到了忽視,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后期的發展。而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文化理解素養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養成美術介紹能力的基礎。因此基于文化理解素養探究,美術鑒賞教學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設計一些美術體驗活動,讓學生欣賞身邊的美術作品;也可以在把握課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拓展一些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進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但是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美術作品中體現的文化內涵,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時期提升文化力學素養。本文探討了文化理解素養下的美術鑒賞教學方法,希望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保證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敏.高中美術鑒賞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3):78-79.
[2]紀偉偉.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實踐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3):100-101.
[3]葉劍龍.觀察是通往繪畫藝術的橋梁——高中美術班素描教學的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21(03):158-159.
[4]謝博名.試論新課程下的高中美術色彩鑒賞教學方法[J].流行色,2021(0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