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惜語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的總體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民辦高校主要是由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公辦院校設立的獨立院校脫離母體公辦院校而來,主要圍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布局的人才培養模式來開展本科教育。目前,我國民辦院校的教師隊伍中,40 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人數幾乎超過了教師總量的一半,因此,探討青年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途徑,對于在民辦院校中推動“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職業道德包含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實現教師自身、教師群體內部和受教育群體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職業道德,具體包括遵紀守法、誠信、愛崗敬業、刻苦耐勞等優秀品德。第二層次則是通用的職業能力,包括學習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第三層次是專門的職業能力,主要指教師在各自崗位上所要求的具體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可以說,“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總路線”。我們理解“三全育人”就要全面理解“三全育人”的對象、領導力和動力。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三全育人”的領導力包含高校黨員教師、高校群眾教師、高校后勤人員等。高校黨員是“三全育人”總路線的領導者,高校群眾教師是“三全育人”的主要動力,同時,高校的全體教師和后勤人員以及學生又都是“三全育人”的對象。由此可以見,教師既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動力和領導力,又是“三全育人”的對象,是一對相互轉化的矛盾體。
教師作為“三全育人”的動力和領導力,要求師者“若教人,先教己,但用心,果自成”,首先必須系統提升教師職業道德,讓其成為“三全育人”的教育成果,如此教師才有落實“三全育人”的說服力。
教師作為“三全育人”的對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實者,而且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踐行者,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階段,自覺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管理自己的言行。
民辦高校在教師培養上追求“短、平、快”的現象普遍,教師沒有經過任何授課培訓就直接走上講臺的現象非常常見。以湖北地區為例,在公辦高校,新進教師前半年不安排具體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在老教授的帶領下進行“微課”培訓。但民辦高校的教師普遍是在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直接上崗,教師的授課水平如何基本上依靠自己自覺,很多教師容易陷入“自我感動”之中。
黨員教師作為高校教師先鋒隊,在高校各崗位上普遍能夠起到積極帶頭作用。但民辦高校普遍存在黨員干部占比低、基層黨組織不成規模的情況,這就導致黨員在民辦高校的影響力不足,黨的教育理念在民辦高校的落實也會打折扣。
民辦高校由于其教師工資水平與公辦院校存在較大差別,導致其生活壓力大,教師多有校外兼職,因此無心在教學上做充分投入。部分青年教師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放松了對職業道德的要求,放松了對科研道德規范的要求,出現投機取巧,甚至有違教師道德的行為。
民辦高校“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比較普遍,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民辦高校“治學”不嚴謹。沒有科研氛圍的浸潤,各項工作的開展也失去了求真、進取、協作、奉獻、理性、開放、創新、嚴謹的科研精神的引領,這樣一方面導致學風建設困難,另一方面也導致青年教師中出現浮躁之風。尤其是在負面文化,比如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影響下,阻礙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
當前民辦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主要處理教師培訓通知等基礎性的工作,并沒有切實做到為青年教師提供職業規劃咨詢、進修學習機會、學術交流平臺等,應該提高“教師發展中心”定位,將教師個人事業發展與學校發展相互融合,促進教師與學校的共同成長與發展。一方面,可以全方面多維度建立青年教師專項教學和科研基金,積極鼓勵青年教師申報相關項目,開展專業教學探討,培養優勢,發掘青年教師潛力。另一方面,加強“教師發展中心”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因材施教,制訂成長計劃,并提供針對性的專業培養和訓練。
黨員教師是黨加強對教育全面領導的工作抓手,也是教師中的優秀骨干力量,應該建立以黨員教師為代表的導師制崗前培訓機制,加強黨對教育的領導。可以在老教授中間遴選先進黨員代表作為教師培訓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組織新進青年教師進行授課、評課。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青年教師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黨員老教師提升黨性和德性。
建立“教師師德+教師教學+教師業務”的全方位教師考核體系。明確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引導青年教師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有效約束教師行為,讓教師在為人處世方面都有章可循;結合相應培訓機制,讓教師教學水平穩步提升;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確保教師業務水平與教師待遇的穩步提升,用待遇和政策引導他們將自身的事業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能夠干成事業、干好事業的環境和氛圍。
科研不僅是一個指標,而且是一種文化,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的體現。民辦高校學生的問題意識相對薄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挑戰杯項目相對于民辦高校學生來說門檻較高,只能調動少部分學生的興趣。而以企業實際需要為導向開展科創活動,變普通的創新創業活動靠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為解決企業現有的問題,能夠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參與科創活動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青年教師是“三全育人”教育路線的主力、領導力量和對象,加強對青年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是民辦高校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的基礎、前提和保障,也是民辦院校內涵式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和著重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