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賢官中心小學 仲光明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將數學知識、學習思想與學習方式均融入其中,而并非單一通過理論講述的方式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唯有讓小學生真正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才能夠真正促進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自主動手操作的方式真正強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本文著重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非全部的教學內容均適用于小學生動手操作,也并非每節數學課均需要小學生進行操作學習,對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若想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應精心選擇好教學內容,內容不但要符合小學數學教材的各項要求,也應體現出小學數學教學的特征與本質。在整個操作期間,絕不能由教師全然包辦,但也絕不可將全部的操作過程均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應針對動手操作的實際難度來合理選擇操作對象,若難度過高,那么就應由教師帶領完成,若難度適中,那么教師可積極引導小學生自己去完成。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一課時,教師應精心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針對本節課內容,教師可帶領小學生開展測量活動,為每名小學生發放一張體檢表,讓其量出自己的臂長、身高以及頭圍等。在開展活動前,教師應先為小學生示范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后讓小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測量。這種動手操作的方式,不但利于提高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性,也利于增強小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能夠獲得諸多能力。
在心理學層面分析,小學生的認知結構類似于某個倒置的圓錐形狀的螺旋圖,具體表示螺旋為開放狀態,開口大,則代表著學生認知發展能力的提升,這也是一個良好的構建過程,讓學生能夠從一種平衡狀態中漸漸走向更為良好的平衡狀態。在認識此螺旋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節點,而這些節點則為認知事物的生長點,其在構建小學生知識結構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若這些節點處在生長狀態,那么教師應讓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以充分發揮小學生手與腦的作用,這樣能夠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務必要正確把握操作時機,從而提高小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的積極性,進而真正強化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一課時,教師應針對本節課內容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對此,要求教師正確把握操作時機,可在課堂中向小學生提出問題,如:角的大和小與何種因素存在關系?讓小學生大膽猜測與想象,而學生能夠給出的答案也有很多,教師則應正確把握住這次時機,讓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猜想驗證,這樣利于提高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性,同時,小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相關知識,如兩條邊分開得越大,那么角度越大;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并無關系。這樣小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來充分了解“角的度量”一課的相關知識。
據調查顯示,在課堂教學中,若僅僅創設出情境,但并不具備問題的實踐活動是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通過提出問題,利于激發小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興趣,燃起小學生的探索熱情與欲望。所以,實踐活動中的問題不但要求具備啟發性,也要求其具備趣味性,若在課堂中教師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問題,則能夠讓小學生有針對性地去進行動手操作,以優化小學生的操作學習過程。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明確提出研究問題:你能否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呢?該問題雖較為簡短,但卻具備很高的挑戰性,能夠讓小學生在不受到約束的情況下,以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并運用量角器等工具測量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在此操作過程中,小學生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也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增強學習記憶。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