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婕
內容摘要: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讓小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傳統文化元素,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文化的多元發展也成為大勢所趨,好的不好的,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很難判斷真偽。因此,就必須對孩子自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自小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持之以恒的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以提高小學生抵抗不良文化的侵襲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 環境創設 集體活動 家校共育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通俗地講就是幾千年來各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交往所形成的較為系統的穩定的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的根。因此,傳統文化教育一定要從小學生開始,要從娃娃抓起,只有從娃娃抓起,從小學開始實施,才能增強整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不竭的營養動力,才能讓孩子從小感受到祖國的強大以及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提倡,特別是為了增強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以文件形式將傳統文化教育引入到學校的教育中,真正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學生教育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傳統文化在環境建設中的滲透
隨著教育多元化的發展,環境育人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強大,各級各類學校都特別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在力求環境外在的美化、綠化、亮化、凈化、硬化、軟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內在的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作為學校,為了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就要對園內環境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細致的設計,要突出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小學生創造一個輕松、舒適、安靜、和諧、溫馨的環境,在環境創設中要特別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把淺顯易懂的詩詞歌賦通過卡通的形式呈現出來,對二十四孝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用簡潔的圖畫勾勒出來,也可以把校內的平衡木、跳跳板、搖搖馬等活動器材用小學生熟知的十二生肖的逼真形象構造,讓小學生一進入園內就能感受到點點滴滴的傳統文化氣息。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布置在園內,讓小學生能夠天天看到,時時接觸到,這樣長期的耳聞目染和熏陶,必然會加深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從小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傳統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滲透
班級文化是小學校園環境創設的主陣地,小學生在學校中將近一半的時間是在班級中度過的。因此,班級環境布置極其重要,對小學生的熏陶作用也最大。在班級環境創設時要首先科學合理地劃分區間,即要使環境呈現出一種色彩搭配上的和諧,也要使各區間各板塊相互映襯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整體。體現出板塊清晰和整體統一的雙重效果。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既要有主題墻又要有背景墻,還要有區角特色和小學生互動的板塊。無論哪一個板塊,都要滲入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描寫四季的古詩詞簡潔明了的中國山水畫、各種戲曲中的臉譜、各民族的服飾、皮影;中國結筆墨紙硯陶瓷、紡織品等;主題墻要根據季節變化更換與季節相一致的古詩詞和山水畫;在背景墻中布置臉譜、皮影、民族服飾;在教室上方空間懸掛文明禮貌用語、二十四節氣名稱、中國結、十二生肖圖片;在窗臺擺放五谷雜糧、筆墨紙硯;在窗子上貼剪紙類窗花,這樣布置出來的教室環境會讓小學生置身于傳統文化氛圍中。
三.傳統文化在小組區域活動中的滲透
小學生活動小組的布置需要大小搭配形式搭配動靜結合,合理分布。不能彼此相互擁擠相互干擾,小組活動要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置。但無論是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常見的小組活動大致可分為閱讀區、美術區、搭建區、操作去、表演區等,在閱讀區可以擺放四大名著、傳統故事繪本,讓小學生品味故事的趣味橫生,在美工區可以讓小學生學習簡單的圖畫,剪紙、傳統編織,在搭建區可以用象棋類、圍棋類的棋子搭建各種各樣的形狀,在操作去可以讓小學生學做諸如馓子、麻花、花卷、饅頭、面條等傳統美食,也可以讓小學生學做紡織,體會古人智慧,或制作陶藝,體會中國陶藝的精美絕倫,在表演區里可以投放各種民族服飾、鞋帽排練一些傳統的舞蹈,比如《花兒與少年》《我愛北京天安門》、藏族舞蹈,讓小學生享受各民族華麗的服飾和優美的舞蹈。無論哪一個區角,這些傳統物品的投放,一方面會引起小學生極大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區角活動中去,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肢體協調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更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一方面小學生長期接觸這些傳統的文化,有助于自小培養小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感情,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愛國熱情,能從小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認知和文化認同,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小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四.傳統文化在家校共育中的滲透
學生教育不是學校一方所能夠承擔起來的責任,它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由于家長的文化層次不同、家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對學生的家庭教育也就不同,因此,學校一定要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的家庭教育,在家園共育中小學生要規劃設計好活動,給家長安排具體的活動任務,比如,元宵節的時候,讓家長陪同學生觀賞花燈猜謎語看社火表演,一起做湯圓,讓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認識中國民族的勤勞和技藝的精湛。清明節的時候家長可以領著孩子去掃墓、祭奠英烈,參觀烈士陵園、紀念館,讓學生了解烈士的勇敢事跡,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端午節的時候家長和學生一起采購食材包粽子,體會勞動的快樂,在品味中華美食的同時感知中國美食文化。在中秋節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吃月餅、賞月,國慶節春節的時候陪孩子到外面浪浪轉轉,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教育是長期的連續不斷的,家長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無形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對家長的引導,要多舉行家園共育活動,在活動中規范家長的行為,然后讓家長去給小學生施加影響力。這樣,傳統文化就會根植在家庭之中,深植在小學生心靈中。
五.傳統文化在集體活動中的滲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血脈相連的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各成員互相幫助、平等團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個大家庭里每一個成員都能感受到溫暖。在學校開展集體活動時,要多采用傳統的游戲方式,比如丟手絹、老鷹捉小雞、折紙牌、跳皮筋、抓石子、跳繩、七巧板等等,這些傳統游戲都是經過長期的時間過濾沉淀下來的優秀的游戲,是游戲活動中的精華,蘊含著古人樸素的智慧,這些游戲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通過做這些游戲,小學生之間彼此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流、學會了禮讓、學會了參與、學會了競爭、學會了協作,通過這些游戲活動,小學生就會有自律意識,規則意識、參與意識、挑戰意識,而這些也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表現。
學校肩負著學生的啟蒙教育,學校的教育會為學生的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百年樹人,立于幼學”,和家庭教育相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是科學的、規范的、系統的、連續的,其影響力也是長遠的。因此加上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必須對小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融入活動。傳統文化教育也必須從小學生抓起,讓小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傳統文化元素,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文化的多元發展也成為大勢所趨,好的不好的,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很難判斷真偽。因此,就必須對孩子自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自小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持之以恒的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以提高小學生不良文化的侵襲能力。當然對傳統文化也不能一攬子接受,傳統文化中也有不良的、糟粕的東西,這些也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今天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格格不入,所以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必須予以鑒別,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相信,傳統文化只要從小學生抓起,從娃娃開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也必將深入到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文化自信也就會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深厚,越來越牢固。傳統文化教育的道路是漫長的,任務是繁重的,責任是巨大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立足實際,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傳統文化教育,要讓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從小樹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要樹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就一定要從小學生抓起,從娃娃抓起,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新添鄉蘆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