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滿足課堂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幫助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利用BOPPPS教學模式進行實踐,并以“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為例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進而積極進行探究和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BOPPPS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課堂上主動參與,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1];《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課堂幫助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2]。筆者通過教育教學實習以及大量文獻查閱,發現許多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課堂的參與度不高,學生的主動性不強[3]。研究表明,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密切相關[4]。
要想改變課堂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從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入手,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BOPPPS教學模式正是一種高效教學模式,它以有效導入和參與式學習增加課堂互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積極性,注重學生科學探究思維的培養[5-6]。
一.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內涵
1967年,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體系(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ISW)首次提出BOPPPS模式[7]。該模式由六個環節構成:導入(“B”,Bridge in)、目標(“O”, Objective)、前測(“P”, 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 Participatory)、后測(“P”,Post-assessment)、總結(“S”, Summary)[8]。具體環節如下[7]:
第一步:導入(Bridge in),有效的導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
第二步:學習目標(Objective),明確學習意圖,告訴學生課程結束后會學到或者收獲什么。明確的目標,能夠讓學生找準學習方向,產生更強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三步:前測(Pre-assessment),這一步用來檢測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同時讓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對導入環節中的問題進行思考。
第四步: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是BOPPPS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和互動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步:后測(Post-assessment),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效果與既定目標的差距。
第六步:總結(Summary),該環節對整節課的知識點和要點進行整理和回顧,以進一步鞏固學習目標,對學生下次的學習提出新期望或改進。
二. BOPPPS教學模式的應用案例
筆者以初中生物《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一課為例,說明BOPPPS教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一) 教學準備
1. 課標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一級主題,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初中生物學教材第四單元第六章中的第二節。本節內容的的重點是理解反射和反射弧的組成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本節內容的難點是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3.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神經中樞的組成和神經元的相關知識,這為理解這節課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師:學生四人一組,體驗膝跳反射并記錄下自己對于該活動的問題。
生:①為什么膝蓋被敲擊小腿會抬起?
②這個現象的原理是什么?
③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嗎?嬰兒會有嗎?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以活動為線索,抓住學生興趣與注意力,提高學生探究的熱情。
2.目標
①闡述什么是反射
②畫出反射弧的基本結構
③說出反射與反射弧的關系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加大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
3.前測
課堂書面測試
師:神經系統的組成?
生:腦、脊髓、腦神經、脊神經。
師:我們能夠協調有序地進行一系列活動主要靠什么?
生:神經系統的調節。
師:神經系統怎樣來調節活動?
生:反射。
設計意圖:通過對問題串的回答,增加學生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同時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
4. 參與式學習
任務一:認識反射
師:以膝跳反射為例,分組討論,什么是反射?
生:我的膝蓋被敲擊了,導致小腿彈起來,這就是反射。比如,遇見強光閉眼睛也是反射。
師:現在我們結合課本的知識,分組討論,來對我們的答案進行完善。
生:反射就是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反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對自己的答案進行修正,增加學生的自我思考,提高課堂參與度。
任務二:再次體驗膝跳反射
師: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控制小腿,是否能不讓它彈起?
生:能。
師:分組體驗,進行驗證。
生:大腦不能控制。
師:為什么不能,提出自己的假設?
生:①因為沒有把信號傳給大腦。
②脊髓傳給小腿信號速度比傳給大腦快。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增加探究興趣。
任務三:認識反射弧
師: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認識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結合課本知識,小組討論反射弧的組成。
生: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師:我們學過的神經系統組成中,那些是神經中樞?
生:大腦(最高級神經中樞)、脊髓(低級神經中樞)。
師:脊髓的作用是什么?
生:反射和傳導神經沖動給大腦。
師:解釋為什么膝跳反射不受大腦控制。
生:膝跳反射不需要先經過大腦的分析和判斷。
設計意圖:以膝跳反射為例,加深學生對反射弧的理解。教師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參與度。
任務四: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師:在反射弧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涉及了對這個知識點的了解。小組合作,結合課本知識對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進行總結和概括。
生:簡單反射是先天形成的,復雜反射是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形成的。
師:結合例子,進行說明。
生:望梅止渴。吃酸梅會分泌唾液,這樣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看見酸梅就會想到酸的感覺,進而分泌唾液。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進行案例分析與思考,提高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5. 后測
利用課本后的試題檢測學生掌握程度。
6. 總結:教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便于學生課后進行回顧。
三.結語
BOPPPS教學模式將課堂分為6部分,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能夠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參與和思考,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上的進步。這為尋求轉變的生物課堂提供了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ER/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
0608_167343.html, 2001-06-08/2021-01-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1-6.
[3]劉今.初中生物學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 2019(05): 213-214.
[4]尹慶豐. BOPPPS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導體的電阻”為例[J]. 物理教師, 2018, 39(4): 2-7.
[5]曹丹平, 印興耀. 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6, 35(2): 196-200, 249.
[6]謝微, 鄧忠惠, 等. 利用 BOPPPS+PBL 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初探--以“食品添加劑快速檢測技術”教學設計為例[J]. 輕工科技, 2019, 35(1): 172-173.
[7]Pattison P. , Day R.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 (ISW)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M].Vancouver, The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2006:20-42.
[8]張建勛, 朱琳. 基BOPPPS模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J]. 職業技術教育, 2016, 37(11): 25-28.
作者簡介:
李天琪(1998-),女,漢族,陜西省漢中市,研究生在讀,學科教學(生物),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